公众盼望能够吃到安全、放心、价格合理的药品,作为价格主管部门的国家发改委能否给出一个时间表呢?在日前河南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巡视员郭剑英就此表示,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相信再过五六年时间,药品价格会逐步趋于合理。
尽管“再过五六年药价会合理”是发改委官员个人的估计,但在很多人眼里,这或许代表了主管部门的意思。不管这是谁的意思,坦率说,公众听了有些失望——药价回归合理水平的时间,与公众期待的时间差距过大。虽然集中招标、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等一系列旨在让药价回归合理的医改政策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如果还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实现的话,显然过于漫长。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曾先后经历了多轮改革,但“看病贵”“看病难”的顽疾始终没有彻底治愈。于是,公众对2009年启动的这一轮新医改寄予厚望,但从目前的改革成效来看,还不够理想。以降低药价为例,尽管主管部门多次宣布调整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每次也涉及多种药品,降幅看上去也不小,但从各方反应来看,效果有限。比如,很多药品被纳入限价目录后,就从医院和药店逐渐消失了,公众自然享受不到降价的好处;再比如,媒体之前曾曝出一种出厂价只有15.5元的芦笋片,在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层层加价后,最后竟以213元卖给患者。所以说,如今的整体药价水平与公众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想让公众满意,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医改决心,针对导致药价不合理的种种因素对症下药。
如果药价回归合理还要再等五六年,不仅公众会对新医改的力度与决心产生怀疑,而且公众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可估量,比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药价回归合理水平的时间要大大缩短,而缩短时间的有效办法是提高医改的效率,如果是体制、机制原因造成药价难以回归合理,应尽快围绕降低药价改革体制和机制;如果是医改采取的措施不合理,要及时纠正。
显然,药价何时回归合理水平是检验新医改成败的标准之一。对于药价什么时候回归合理,公众并不需要某个官员个人估计的时间表,而是需要主管部门郑重承诺的一份时间表。遗憾的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一份时间表。时间表的缺失,一方面让降低药价没有紧迫感,改革缺少效率;另一方面,难免给人“医改决心还不够大”的印象。只有制定并公开药价回归合理的时间表,并大大缩短完成时限,才能让公众对新医改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