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忧心实体经济复苏慢 机构频调研求“眼见为实”

2013年03月20日 09:36   来源:李磊工作室   张琨

     3月开春,经济复苏的实际力度成为了机构研究员最为关注的问题。记者近期走访了解到,在市场对经济复苏预期逐渐回归理性的同时,国内多家券商也更偏好“眼见为实”,纷纷派出调研团队,通过对钢铁、水泥、机械、汽车等行业的产能、库存等情况。

    以长江证券为例,从3月份启动的本次草根调研可谓从区域到行业都覆盖得颇为全面。记者从其调研行程看到,其调研范围基本覆盖了中部各省和东南沿海省份;而从调研的行业来看,除了钢铁、水泥、汽车、房地产、银行、纺织等均在调研范围之内。其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如此紧密的行程,目的是尽快在一季报出来之前,尽快获得对经济真实状况的判断。”

    “我们感受到了钢铁行业的悲观氛围,之前的预期可能太过乐观了。”长江证券一位参加了近期行业调研的研究员向记者表示,从调研结果来看,钢材价格从去年8、9月份开始上升,钢铁行业由此迎来短期复苏。但从3月份对钢铁经销商的调研来看,在厂商的压货和需求的低迷对其造成的双重打击,不得不令经销商采取降价散货的方式进行去库存。

    事实上,除了长江证券之外,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一些大券商均不惜血本在3月份启动了对各行业复苏状况的全国性实地调研,而一些中小型券商也不敢落后,在周边地区展开相关调研。

    而在和钢铁行业紧密相关的焦煤炭行业,在同期其他进行草根调研的券商调研团队也“不约而同”地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我们调研的港口,煤炭库存数量和1月底相比几乎翻番。如此之大的库存压力,未来最可能的不是补库存而是继续去库存。”华创证券分析员郭艳红表示。

    在实地调研后,各种经济数据可能的变化,也是券商分析员们津津乐道的问题。其中,通胀和发电量、煤炭等更细致的经济数据比GDP增速更受到关注。

    长江证券分析团队认为,2009年以来,通胀预期的敏感度显著提升,是让1、2月份流动性扩张对通胀带来的影响变得更复杂的一个因素。分析师邓二勇向记者表示,2009年的快速货币扩张让国内企业、居民都学会了如何预期通胀,而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则是害怕潜在的通胀而更不愿意消费或者投资,从而让复苏变得更难以达到预期。

    而近期在微博等平台流传颇广的由发电量、煤炭和港口吞吐量等指标组成的“总理指数”,实际上也早为不少券商使用并更为看重。国信证券黄学军则指出,无论是从调研的情况还是权威数据来看,市场开始担忧传统旺季的经济数据可能没有此前预期中的那么强烈,经济的弱复苏特征还在于弱,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宏观经济可能会有在底部徘徊的阶段。

(责任编辑:刘雅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