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3月CPI重回“2”时代 全年仍将温和上行

2013年04月10日 07:13   来源:京华时报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报告,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1%,在经历2月份短暂冲高至3.2%后,重新回到“2”时代。

  鲜菜、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0.3%、5.5%,其价格的回落成为当月CPI重回“2”时代的主因。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春节过后食品价格特别是鲜菜、猪肉价格大幅下降,导致CPI涨幅出现明显回落,预计短期内通胀将保持可控,全年或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

  部分据新华社

  □数据发布

  环比降0.9%半年内首现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CPI同比上涨2.1%,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环比涨幅上,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环比下降0.9%,成为自2006年4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7%,环比下降2.9%;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1%。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呈“七涨一降”的局面,其中,居住价格同比上涨2.9%,涨幅最高,此外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次之,交通和通信价格则同比下降0.3%。

  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9%,同比跌幅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环比下降0.1%。

  □趋势短期物价将低位徘徊

  对于短期内的物价走势,多位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短期内通胀将可控。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表示,黄浦江死猪事件和禽流感事件短期内对肉制品价格的下拉作用很大,猪肉价格已经进入周期下降通道的低谷。

  此外,随着天气转暖,瓜果蔬菜价格也会走低,未来食品价格不会成为通胀的很大推手,短期内通胀将可控,未来3个月CPI涨幅预计在2%-2.8%之间。

  □分析

  菜肉领跌拉低涨幅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3月CPl同比、环比都明显回落,主要得益于食品价格的明显下降,而其中猪肉、蔬菜价格降幅较大,对拉动CPI下行作用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菜价在当月的CPI变化中唱了“主角”。从同比变动看,鲜菜价格下降10.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37个百分点。从环比变动看,鲜菜价格环比下降13.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约0.49个百分点。

  曾一度让老百姓无奈的猪肉价格近期也“得瑟”不起来

  了。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下降9.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约0.3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同比下降5.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8个百分点。商务部9日亦发布数据称,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第七周下降,猪肉价格更是7周累计回落12.2%。

  全国蔬菜主要供应地寿光市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香认为,造成3月份蔬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春节过后民众对肉类制品和蔬菜的需求大幅下降,而气温回升又带来了农产品供给量明显上升,“农产品供给量大幅攀升为价格打开了下行通道”。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认为,猪肉、蔬菜价格在我国CPI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3月份猪肉价格、蔬菜价格与2月份相比上涨态势放缓,部分农产品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带来CPI下行也在情理之中。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3月份CPI同比超预期回落,“上海死猪事件”对此有较小影响,但基本与3月31日才公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无关,禽流感或影响未来短期CPI表现。

  全年CPI仍将温和上行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汤云飞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依旧缓慢,外需继续低迷,全年经济在基建带动下稳步复苏的可能性大,产出缺口或将稳步收窄并转正。

  此外,主要发达国家持续进行货币扩张,这最终将助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下半年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可忽视。“总的来说,食品价格仍以季节性波动为主,核心通胀将稳步回升,下半年或在输入型通胀推动下加速。全年通胀总体温和上行,压力出现在下半年,预计全年CPI上涨3%。”汤云飞说。

  ■相关新闻京房产企业家信心指数重回“相对景气”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时隔12个季度重新进入“相对景气”区间。

  数据表明,北京企业家对经济发展和行业前景判断延续向好态势,企业家信心指数连续两个季度走高,今年第一季度达到125.1,继续运行在“较为景气”区间。

  自去年5月起,北京市商品房销量强劲回升,房地产市场呈现量升价涨的态势。房地产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连续3个季度回升,一季度为113.6,环比提升4.1点,时隔12个季度重新进入“相对景气”区间。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