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经济数据短期不悲观 中期积极防御

2013年04月16日 07:37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春季旺季效应继续,但规范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使得基本面改善的持续性令人怀疑。流动性方面,短期尚宽松,但中期有隐忧。目前市场风险偏好受压制,投资者普遍谨慎,参与行情的意愿降低。目前的策略基调是,短期不悲观,中期积极防御。

  春季旺季效应显现

  首先,宏观数据方面,最新的PMI、进口和信贷数据都指向经济继续弱复苏,考虑季节性和基期因素,4月的经济增长数据有望温和回升。最新的中采PMI回升,但是力度弱于季节性,汇丰PMI仍处于扩张区间;1-3月进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8.4%,较1-2月累计同比增长4.98%有所回升;3月新增信贷1.06万亿元,当月社会融资总量2.54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对二季度经济有正面作用;3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可能继续回落,但已基本是市场一致预期。

  其次,中观信号有所改善。进入4月,全国水泥市场需求继续增加,全国水泥均价回升,华东区域水泥价格涨幅已经基本接近去年4季度涨幅;根据第一商用车网的统计,3月份重卡销售8.6万辆,环比增长超过100%,同比降幅从2012年底11.3%收窄至1.3%;根据电监会发布的数据,全国日均用电量继续缓慢回升;后续,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水泥产量、挖掘机产量、重卡销量等与实体经济需求高度相关的指标季节性改善是大概率事件。

  最后,短期内通胀压力不大。3月CPI同比增速快速降至2.1%,环比下降0.9%;考虑当前能繁母猪存栏仍处高位以及禽流感的影响,猪肉价格在短期内难有明显回升,经济复苏偏弱减轻通胀压力,根据兴业宏观预计二季度CPI 同比会维持在2.2%左右。

  流动性中期有隐忧

  流动性方面,短期尚宽松,中期有隐忧。一方面需要关注4、5月财政存款上缴;另一方面如果影子银行监管较严导致脱媒化效应增强,则可能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但是,实体经济的风险溢价、不利于融资成本的下行。

  从历史规律来看,二季度面临较大规模的财政存款回笼;6月末商业银行面临季度考核;通常3月份是年内银行间资金价格的最低点;结合二季度经济弱复苏,后续,资金价格或将小幅上行。

  中期来看,后续将进入对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阶段,对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产生收缩压力。根据我们的测算,2012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再度提升2.5万亿左右,地方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达到25.4%,超过了2010年政策收紧之前的水平。如果新一届政府承受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清理整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定时炸弹”,可能导致金融“脱媒化”进程放缓甚至阶段性表外资产集中转向表内,从而导致出现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但实体经济资金面趋紧。

  风险偏好受压制

  虽然短期经济和流动性尚好,但是,中期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了悬在投资者心头的石头,参与行情的意愿降低,情绪相当谨慎。短期来看,市场情绪受制于IPO重启传闻、H7N9、朝鲜半岛危机等,特别是IPO重启传闻,虽然证监会进行了澄清,但是,投资者已是惊弓之鸟。中期来看,投资者对于新政府新的思路还在观察、适应阶段,对于改革“动真格”背景下的经济和政策的“黑天鹅”有所戒备。

  目前,“改革阵痛期、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提升”的逻辑被市场接受。新一届政府首先着手清理整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定时炸弹”,房地产国五条细则、银监会 8号文和71号文等一系列政策都反映了这样的政策基调。

  好在当前就业没有问题,使得政府对于经济下滑的容忍度提升了。上周关于“7万亿”投资的发布与辟谣也反映了政府的态度。实际上,从我们跟踪的数据来看,2013年发改委批项目的速度是明显降低了,前3月仅批复项目47个。

  立足“避弹坑”防守反击

  在短期不悲观、中期积极防御的策略基调下,首先,建议投资者,特别是追求相对收益的,仓位中性,立足“避弹坑”配置低估值绩优股。具体逻辑在于:一则,低估值和高分红成为防护垫,而且经过一季度调整之后抛压减弱;二则,立足中期,投资时钟再次摆向“衰退”时,现金和“类现金”资产是配置的优选;三则,立足长期,“剩”者为王,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在经济转型的阵痛过后,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立足短线,积极型投资者可波段操作业绩改善的机会,特别是旺季效应叠加一季报业绩预告报喜公司占比较高的行业,比如,建筑、电力、家电、汽车、轻工制造等。对于出现旺季效应的传统周期股,需要提醒的是,基于改革阵痛期的判断,周期类行业需要经历痛苦的去产能、整合阶段,不建议单纯依据阶段性行业数据改善而高仓位博弈,而低仓位“假装炒炒”的价值不大。建议对于周期股投资,关注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谁先出清谁胜出”,等待“剩者为王”的龙头企业。

  第三,耐心淘金受益于改革和转型的成长性细分子行业,作为“压箱底”的战略配置,但是,短期可以适当降低持仓比重,等待补跌时可以辨真伪、更从容地增持。比如,环保、医药、大众消费品等相关行业类股,前期大涨时预期被透支,估值偏高,机构过度超配,短期缺乏股价向上的催化剂。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