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轮流转
2006年到2007年的一波超级牛市,无疑是栽培股票阳光私募成长的沃土。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私募通过信托逐步走向阳光。起初考虑到风险控制等原因,结构性产品较为主流。私募基金大都自掏腰包作为劣后,产品变相为投资者保底。
但行情过于出人意料,阳光私募们的表现开始受大众关注。于是非结构性产品也开始被市场接受。投资者理论上需要自负盈亏,但在大牛市中几乎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整个市场充满了乐观的狂躁。所有和股票投资相关的产品,被极度追捧,直到2007年下半年,牛市接近尾声的时候。
当时有几个重要事件,一是上投摩根新发行的首只QDII基金认购额达到900多亿元,标志着牛市到达顶峰。二是一批在这轮牛市中名望渐长的公募基金经理转奔私募,如星石的江晖,尚雅的石波,淡水泉的赵军等,都是在此期间离开公募。2007年下半年,成立了大量阳光私募基金。和此前的不同在于,这个领域开始有大量来自公募的投资人才涌入。公募基金在牛市中的业绩成为范例,令阳光私募的市场认可度直线上升。
但熊市不期而至,过去5年来,阳光私募经历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有些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但败走麦城的也不在少数。基础市场如此不堪,致使大多数阳光私募境遇不佳。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信心也摇摇欲坠。
有趣的是,从2011年开始,债券市场迎来了难得的曙光。信用债市场急速扩容,为债券类产品创造了空间和机会。2012年的债券大牛市充分演绎了这种机会。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债券类私募突然像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其中最大的黑马——民晟盘马(五矿信托),其次级产品的收益率高达85%。债券结构性产品加高杠杆,债券产品乘着牛市彪悍一把令人印象深刻。
对股市信心的丧失让投资者在风险偏好上日益保守。固定收益类产品如果每年能提供5%到8%的收益率,就能让大笔资金趋之若鹜。大量债券型私募应运而生,通过信托、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基金专户等通道发行产品,有些也直接对接银行资产池,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部分管理者之一。
在股市萎靡的日子里,另一个逐渐兴起的风潮是期货类私募。和股票类产品的风险相比,期货类私募的风险不见得高多少,但从收益角度看,其潜在收益也许比股票类具有更大吸引力。很快,这类产品在高净值人群中悄然流行起来。过去投资者不太熟悉的期货低风险套利策略,甚至CTA(商品交易顾问型对冲基金)如今也逐步成长起来。
但由于受到政策的制约,期货类私募的阳光化如今渠道非常有限。商品期货市场的投资产品仅能以基金专户为通道,但基于期货市场的产品也许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收益与风险
过去几年来,私募行业的发展节奏超出很多人预期。可以预见的是,在新《基金法》正式实施后,也许会迎来一波更大的浪潮。这部新法规将赋予私募更多的合法权利,并允许私募基金在符合一定的条件后发行公募基金产品。
在一个几乎完全开放的市场中,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对私募产品来说,以某个类型产品的平均表现去衡量这些产品正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横向比较的结果可能是十分惊人的。就股票类阳光私募而言,过去一年里,表现最好的产品和表现最差的产品之间,业绩差异高达112.22%。表现最好的呈瑞1期收益率达到57.45%,而排名最末的天星2号,跌幅54.77%。
期货类产品可能更为突出,2012年表现最好的产品收益率为4倍,但亏损70%的也大有人在。
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具体私募产品的个体特征可能更为重要。按照现行法律,成立私募基金的门槛并不高,意味着不论是有实力的机构、个人还是民间高手都有机会在同一个赛场角逐,业绩的分化程度可能大大高于公募基金。
所以对私募投资者来说,也许收益可能会不错,但潜在风险也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私募类产品通常投资门槛较高的原因,因为其潜在风险的确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这个领域通常只适合于高资产投资者,并且只是以自己流动资产中的一部分投资于某个产品,分散风险极为重要。
另外,还有一种风险可能是阶段性的,和投资者择时有关。如果在去年年中投资股票类产品,管理人水准还不错的话,至今所能获得的收益率也许会十分可观。但当你2008年投资股票类私募,说不定你投资的基金已经被迫提前清盘了。
原则上私募基金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并不需要择时,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股票私募的盈利模式和传统公募基金并无二致,无非是买入股票等待股票上涨或是短线交易。这就决定了这类产品和基础市场的表现仍然高度相关。当标准普尔指数已经创下新高,而A股上证指数还在2000点附近徘徊,即使你使用巴菲特的方法选股,恐怕也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所建树。
债券类产品亦是如此。在缺乏衍生产品的情况下,债券投资也极度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凭借高杠杆获取收益的产品,受到的影响更大。
真正的对冲基金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利用股指期货对冲,或是鏖战期货市场的产品规模正在起步。也许一到两年后,私募领域的格局又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关新闻
阳光私募基金收益波动大
债券私募牛市神话能延续吗
期货类私募:待挖掘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