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经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给苦难者慰藉、让惬意者难受”的西方传统新闻原则——为商人、掮客等提供无所不包的财经资讯,让“惬意者”能够“安心舒适”地赚钱。它的客户遍布全球,对“从梵蒂冈到白宫到处都有自己的数据终端机”引以为傲。它也由此丰收了喜人的财务业绩,不断扩张着自己的媒体“太阳系”,创造出一个“蓬勃”的奇迹。
三十年苦心积虑,仍难免于旦夕之间风雨颤抖。当一颗“重磅炸弹”引爆财经领域——它被曝出窥探客户动态,泄密事件连续数日仍在发酵,客户信任开始瓦解。
彭博,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近日正遭全球集体质询,是什么变了、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惬意者不能再安心舒适地通过它赚钱?
默多克新闻集团“窃听门”一页犹在昨日,今又闻彭博“窥探门”,西方传媒大鳄丑闻接踵而至,自诩的“新闻自由”今后还将如何大言道义?
彭博“窥探门”风正急
前夜梦酣
彭博畅享“蓬勃”之路
美国彭博新闻社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供应商,其数据终端系统“彭博专业服务”可帮助客户查阅和分析实时金融市场数据并进行交易。使用该数据终端的31.5万付费客户遍布全球,包括交易员、投行、美联储、美国其他官方机构及全球各大央行等。彭博社还在全球拥有约130家新闻分社和约2000名新闻专业人员。
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1981年被所罗门兄弟解雇。失业后,他设想了一种新产品(如今耳熟能详的“彭博终端机”),能够最快捷地向华尔街用户提供重要证券信息。他用1000万美元遣散费创建了一家证券信息资讯公司,为关键数据提供详尽的相关信息,这种“贴心”服务吸引了大批用户;1990年开办彭博经济新闻社(彭博社);此后围绕终端机业务这个辉煌的“太阳”,不断开设或收购电台、电视台、网站、杂志等,顺风顺水地扩展着自己的“太阳系”。仅用20多年,彭博集团就超越了有着150年历史、当时世界最大的同行路透集团。
彭博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数据终端的用户在线情况几乎成为股市“晴雨表”。2012年10月万圣节前夕,美国股市大跌,原因既不是GDP数据、也不是“财政悬崖”,而是因为彭博社的数据终端显示,40个美联储员工竟有30个不在线,而研究队伍中只有一个美联储高级交易员(或分析师)和跨市场监管者在线。看似“乌龙”的事件或可从侧面反映,彭博数据终端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巨大影响。此外,彭博的客户包括全球几乎所有的顶尖金融机构和核心金融监管机构,数据客户端的信息包含金融交易价格、交易员真实姓名等极其机密的信息,一旦使用管理不当,就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剧烈震荡。
东窗事发
触用户隐私 伯南克、盖特纳账号也不安全
5月,彭博社被曝授权记者接触一些被视为机密的数据。据悉,彭博社记者可以看用户最后一次登录信息,这些用户包括股票和债券交易员。记者不但可以知道是哪名雇员登录了彭博的新闻终端,甚至可以知道他们使用了哪些特定功能。比如,记者们可以看用户是否阅读了头条新闻及是否搜集股票或者债券的数据信息,还可以了解用户是否使用“信息”或者“聊天”功能通过终端相互联系,但他们无法获知信息内容。
事件曝光源于一名彭博社记者问一名高盛主管其合伙人是否已离开高盛,因为这位合伙人有一段时间未使用彭博终端,这让高盛感到惊讶。高盛对于记者居然对用户在彭博终端上的行为信息了如指掌感到不满,担忧公司战略、策略的安全性可能受到损害,并于上周正式发起投诉。
在此之前,问题已经出现。去年因“伦敦鲸”交易蒙受巨额损失的摩根大通,也曾被彭博社记者询问是否解雇了数名员工,这一消息摩根大通并未对外公布,后来摩根大通突然意识到,彭博社对这些人可能进行了监控,因为这些前雇员的彭博账号已经停用。据消息人士透露,在“伦敦鲸”事件发酵期间,多位彭博记者使用用户登录数据信息,来监测被称为“伦敦鲸”的交易员Bruno Michel Iksil及其他职员的登录信息,以此获得交易员是否离职的消息。
一位曾在彭博社编辑部工作的员工透露,彭博社还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前财长盖特纳使用彭博终端的数据信息收集起来展示给新入社的员工,以此炫耀彭博终端在获取信息数据领域的强大能力。这意味着,每个彭博数据终端的用户都可能成为彭博社记者“窥探”的对象。
当地时间5月11日,彭博社承认,公司记者使用彭博社的银行数据终端窥探用户信息,以此来秘密采集新闻。《纽约时报》进一步指出,据内部初步调查,彭博社2400余名记者中,有“数百人”在使用这一终端。
解释致歉
关闭记者特殊通道 尽力淡化事件严重性
遭到高盛投诉后,彭博社立即关闭了记者特殊通道,所有记者只可访问与其他客户所能获取范围一样的客户关系数据。彭博社高级主管史蒂芬·罗斯(Steve Ross)还将担任新设立的客户数据合规长官,对相关规定进行审核,集中强化数据安全管理。面对影响不断扩大的事态,彭博集团称这些信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能被记者使用,却并未出现任何金融风波。
彭博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丹尼尔·多克特罗夫称,“自从窥探门事件爆发以来,我个人及我所管理的团队与300多位客户取得了联系,仔细聆听了客户的询问,并作出明确答复。我们的记者无法获取包括个人交流信息、交易信息、投资组合、监控、记事本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我们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确保客户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彭博社一位商务拓展人员表示,其实在彭博社内部,这样的事情非常常见,而且很多客户都不会把这样的内容认为是隐私。
彭博社发言人也称,“只有有限的客户关系数据可供我们的记者使用,从来不会包括客户的机密数据、仓位数据、交易数据或通信信息。”
彭博社主编马修·温克勒(Matthew Winkler)13日发表了《我们要承担责任》一文,专门为“窥探门”事件道歉,称这种做法“不可原谅”。
“我们的记者不应有任何看到私有信息的渠道,对此我感到十分抱歉。”马修·温克勒表示,“上个月,我们立即修改了规则。现在,我们的记者没有比客户更多的信息渠道了。”马修·温克勒承认,随着彭博社的发展壮大,数据隐私问题已是用户所担心的,但他强调“记者过去能查看的信息都不涉及客户的重要数据,仅限于用户的创建以及登录历史和一些高级用户使用的功能信息汇总,这类似于可以看到某人使用了多少次MicrosoftWord和Excel,以及用户在求助咨询平台上发布的信息。”他在文中表示,“记者从来都无法获取交易、投资组合、流水账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的数据,也无法获取客户之间相互发送的信息,记者更无法看到客户在看哪一篇报道,也无法看到客户在看哪一只股票。”
事件发生后,尚没有任何记者因此被解雇。
雪上加霜
终端还曾泄露机密信息 其他渠道也不安全
不过,就在彭博匆忙安抚客户之时,公司再遭打击。英国《金融时报》14日报道称,在2009年至2010年间,通过彭博终端机发送的数千条私密信息被上传到一个不安全的网站,内容包括彭博用户惟一标识符、用户的真实姓名、交易员电子邮件地址,以及机密的金融价格信息和交易活动。而且信息明显是无意中上传的。随后,这些信息从该网站被删除。在这一消息被报道之后,清单被从网上删除了。
不过,据彭博对英国广播公司表示,这两份清单是在得到客户的允许后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内部测试以改进为客户的服务。
另据报道,更为严重的是,不仅用户终端,彭博社的其他渠道也不安全。据彭博社职工透露,彭博社拥有强大的内部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包括所有彭博消息源的联系方式,甚至是他们孩子的名字、最喜欢的食物和兴趣爱好等私人信息。从华尔街到香港的交易大厅,彭博金融数据、分析和新闻系统基本遍布全球金融交易每个角落,也意味着,每个角落的信息都可能被收录入到整个庞大系统中,成为全球共享的信息。
风波发酵
恐慌担忧蔓延 全球央行机构质询调查
作为全球金融业标配,彭博窥探客户数据的消息令用户感到可怕。高盛高管认为,交易员只需了解高端客户在看哪些证券、政府官员向彭博咨询台提了什么问题,就可能获利。而对各国央行而言,信息泄漏对其货币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从高盛、摩根大通到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再到全国各大央行,大客户纷纷发出质疑并介入调查,目前全球已至少有20多个金融机构提出调查要求。彭博由此陷入信任危机。
美联储发言人称,美联储上周末向彭博发出质询,并调查一些官员在使用彭博终端的数据信息时是否被彭博社员工“窥探”。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财政部也展开了类似调查。
继后,欧洲方面,欧洲央行、德国央行和巴西央行均表示正调查是否存在违反彭博终端机使用数据保密协定的情况;英国央行发言人称,对央行而言,保护机密信息至关重要,彭博所发生的问题应受到谴责,目前央行官员正与彭博密切接触,英国央行还将与其他央行就此事保持联络。
亚洲方面,日本央行发言人14日表示,央行正在东京与彭博确认真相,并希望了解彭博记者在日本是否也享有获取相关信息的权限;韩国央行表示正密切关注此事;香港金融管理局15日也表示将开始追查。
有消息称我国央行也已着手调查泄密事件,但其尚未予以回应和置评。记者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央行确已私下与彭博取得联系,但具体如何追查尚不清楚。
不过,各大央行也可谓给足面子。
欧洲央行发言人Niels Bünemann表示,“我们不会向彭博社要求赔偿,因为具体的损失无法衡量。我们只需要彭博就此事给一个解释。”
日本央行发言人也表达出同样的温和态度,“我们已经与彭博社沟通,希望他们解释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但目前还没有收到彭博社的回复。”当被问到等待期间会否采取强硬措施,日本央行表示,“这期间我们不会停止使用彭博社的金融信息终端。”
同样,消息人士称,“中国央行不愿意出来公开对彭博偷窥门事件发表意见,是因为中国政府对中美关系有所考虑。沟通工作已经私下进行。”
影响几何
事件能掀多大浪?走向将如何?看法不一
彭博信誉形象将受影响,作为金融数据主要来源的地位或被削弱。对于在全球拥有31.5万客户、其中不乏各国政府部门及全球知名金融机构的彭博来说,仅有道歉可能仍难以消除偷窥门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有分析师表示,丑闻对公司信誉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可能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未来他将选择其他的数据提供商,如路透,用以避免相关的数据追踪。“即便彭博记者只是获取我登录彭博终端的基础信息。”该人士表示,他们仍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推断我未来的投资倾向。举例而言,我会常常查阅国际金价。而最重要的是,我不知道还有哪些敏感信息是彭博记者有可能触及到的,我认为彭博应当就此给予详细说明。
彭博新闻业务或遭抛弃。伦敦前副市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斯义认为“彭博社这一行为比谷歌、facebook等大众网站窃取用户信息的性质要严重得多,因为彭博社涉及到国际最重量级的金融交易。”他预测,“彭博集团可能作出某些妥协,任何一个公司到了彭博集团这种级别都会对业务作出调整”。在此次事件中的“始作俑者”彭博新闻业务可能会遭到削弱。彭博集团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全金融终端业务,因为金融通讯服务(核心业务即金融信息终端)比新闻报道业务要有价值得多。
事件或掀起对信息提供商的整顿行动。目前彭博只是名誉受损,并未给客户造成任何经济损失。不过,如果后续相关部门发布调查结果,有证据证明彭博集团通过内幕交易、泄露信息获得了经济利益,或对媒体行业的立法和监管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下金融界新闻界或疏远。彭博平台一直是交易员依赖的信息来源,类似有警卫值守的社区,用户支付高昂代价在此交流想法和敏感的金融数据。需要作出重大金融决策的用户十分看重机密信息的保护,窥探门事件可能令更加敏感、监管严格的金融界同它疏远。有媒体评论,此事凸显了金融界与新闻界的冲突:一个旨在收集和分析复杂金融数据的公司是否能够与一种构建在透明性、有时甚至无情效率之上的企业文化长期共存。
不过,不少观点认为,事件并不会给彭博带来太大打击,“可能不过是一条减速带”。其一,尚没有证据表明彭博社得以窥探到机密的金融交易信息,也没有证据表明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其二,目前彭博、路透等几家大的数据提供商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在短期内不可能被取而代之,各国央行担忧之余,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完全消除此类风险。其三,彭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是现任纽约市市长,在美国各党派中都广受尊重,对彭博集团的攻击或会被视作是对其个人的攻击,也是事态难以扩大的一个现实原因。其四,除央行敏感外,其他一些投资机构用户反应淡然。一位曾在中金公司做研究员的刘先生称,公司有3台彭博终端机,放在公共区域供研究员浏览资讯、查询信息和数据,一般使用频率不高,很少用于交易;另一位做黄金投资的用户认为,作为小机构登录信息、浏览记录不会被太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