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数据保持强劲扩张态势,而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数据显示宏观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出现货币宽松与实体经济偏冷持续的现象。
近期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延续了整体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4月份,M2余额高达10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创下了自2011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较快,尤其是人民币贷款持续增长。第二,外汇占款持续高位增长。第三,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资金净投放。此外,弱势的经济需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增长。
尽管前四个月社会融资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强劲增长,但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忽冷忽热”,实体经济复苏乏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先行指标明显回落。4月份,中采PMI从50.9降至50.6,显示经济的恢复境况仍非常疲弱。二是生产价格指数持续下滑。4月份,PPI同比跌幅扩大至2.6%,同时PPI环比下降0.6%,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呈现出旺季不旺的反常特征。三是各行业工业企业利润率全线下滑。去年第四季度,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月均增速20%,而近期各行业利润全面下滑,3月份增速仅为5.3%。
究其根源,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无非三点:一是投资增速放缓。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3%,增速明显回落。除了光伏、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传统制造业转型缓慢对企业再生产、再投资的明显制约外,另一重要原因在于近期相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措施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导致政府投资回落,以及楼市调控使得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二是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尽管4月份我国出口增长14.7%,但贸易造假和数据虚增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外需不足尚未明显改善,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4月份我国对美国和欧盟两大出口市场的出口增速仅为-0.07%和-6.44%。三是国内需求依然相对较弱。除黄金价格下跌导致金银消费出现明显增长外,国内其他消费增速平稳,甚至出现餐饮消费等持续低迷的现象。
按照传统的经济金融理论,社会融资总量和货币供应量维持强劲扩张态势至少可在短期内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助推经济增长。那么,当前我国为何出现货币强劲增长与实体经济疲弱并存的特殊现象?原因可能有三:第一,非传统信贷扩张对实体经济贡献有限。近期与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相伴随的是,正规银行贷款占比逐步降低至50%以下,而表外融资占比却大幅增长,尤其是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占比已经接近四分之一。由于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等时常用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及其他高能耗行业,甚至可能存在资金违规使用导致重复统计等情况,因此,他们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类似地,4月份大幅增加的票据融资可能也未必真的服务实体经济。第二,部分资金只用以还本付息,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随着社会债务规模的不断累积,尤其是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的快速扩张,各类企业的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加大,因此,部分社会融资仅用以还本付息,而与实体经济活动基本无关。第三,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在我国,大型国企占据融资优势,获取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资金,但其资金使用的边际效率低下,而最具经济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却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因此,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短期内至少应该做到:一是加强监管,防止外贸出口数据造假,为准确预判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进一步发展债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尤其要大力发展直接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债务融资创新工具,如区域集优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专项金融债等。长期而言,还需持续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