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自今年3月20日进入破产重整,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于近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大会。由此,该公司的债务黑洞得以昭显,529家债权人申报的债务总额高达近174亿元。
业内人士介绍,无锡尚德巨债的成因虽有自身经营不善的特性,但更反映出业内绝大多数企业的共性。
论及无锡尚德巨额讨债清单,多位业内人士坦言,这是商战结出的恶果,自2010年国内光伏企业吹响“集结号”以来,恶性价格战至今还在延续。
据了解,自2007年成为“全球第一光伏大国”以来,我国光伏产业牢牢稳坐全球的“头把交椅”,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成本控制能力,都大幅超越其他国家和地区,掌握着光伏产品的定价权。
光伏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公司的董事长瞿晓铧介绍,“2009年底,作为当时全球主要市场的欧洲,大幅调高了2010年的光伏装机量。在市场激发下,2010年初,我国各种资本扎堆涌入光伏产业,一场以‘产能扩张’、‘价格战’为显著特点的商战拉开帷幕。”
瞿晓铧说,“光伏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当时能轻松拿到银行贷款。尚德70多亿元的银行贷款中,不少就是举债扩张产能形成的。”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梳理了这场商战的脉络:企业产能扩张—全球产能过剩—价格战上演—欧美“双反”接连启动—海外市场萎缩—全行业产能过剩加剧—价格战加剧—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商战没有退路,光伏企业自举债扩张产能之日起,就成了吞金‘怪兽’。”一位光伏企业高管介绍,以无锡尚德为例,大势裹挟之下被动加入价格战,为维持现金流,股市融资无望后只能是“银行贷款+货款拖欠”。
“不幸的是,无锡尚德自身出现了多次战略决策失误与管理不善,脆弱的资金动态平衡被打破,只能从这场商战里中途退场,并遗留下巨额债务的残局。”王世江说。
自美国对华光伏“双反”之后,本月初,欧盟委员会向各成员国散发了其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初裁的披露文件,媒体信息显示应诉抽样企业的税率高达37%到68%,而平均税率达到47.6%。尽管初裁结果于今年6月6日才正式公布,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几成定局。
据记者了解,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下游企业,不同于原料端的多晶硅,规模效应对降低成本的作用十分有限。当前,恰是近年来在产能扩张中采取保守姿态的光伏下游企业,具有较强的财务平衡能力。
王世江介绍,在国际分工时,一国的某个产业一旦被定位在比较低的层次上,想要翻身就十分困难,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恰在这一翻身过程中。
王世江说,从这个意义出发,光伏产业市场与原材料“两头在外”得到破解,才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真正进步。行业寒冬中,光伏下游企业的产能“瘦身”有利于整个光伏产业的长远发展,经济主管部门更应从无锡尚德巨额债权申报清单中汲取经验,对光伏行业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进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