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虚假贸易“一日游”3年套利30%~200%

2013年05月31日 07:27   来源:广州日报   

CFP供图

  本报调查:虚假贸易成不少企业的“赚钱”项目 商业银行从中“拉皮条” 监管层或出手整顿

  今年以来,贸易数据持续走高,美银美林的经济学家却指出:除去热钱流入的虚假贸易,中国1~4月贸易顺差实际数额只有官方公布的610亿美元的1/10。对此本报记者展开调查发现,在珠三角一批货物一个月内出口40次、一年同一笔货物“跑”一百次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部分商业银行主动推广类似业务,充当了教唆、牵线搭桥的角色,导致虚假贸易向内地城市蔓延,越来越多投资无门的私营业主、银行大户加入到了看似合法、合规的“投资”大军中。文、记者曼妮、陈海玲

  一批货出口“跑”300次 获利210%

  深圳的银老板(化名)是当地几家商业银行的大客户;今年年初,某商业银行的大户理财室、进出口业务部的经理们一起找到了他,向他盛情推荐一种新颖的“理财产品”——每年的投资收益可以达到30%~200%。

  一经详细了解,所谓的“理财产品”原来就是传说中的虚假贸易货币套利:内地企业假借贸易之名,向境外金融机构借贷大额款项,赚取境内境外的利率差。

  银老板原来是做实业投资生意的,但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几年,投什么亏什么,资金急需一个“靠谱”的增值出口。他多方请教了律师与专业人士,均没有挑出此类“理财产品”的法律漏洞,——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只有对走私、骗税问题进行规范的条例;类似的货币套利行为并无相关法规约束,完全可以放心经营。

  为此,银老板兴高采烈地去香港注册了公司(以方便内地的产品出口到香港的公司),找朋友联系好了货代与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推荐,选择了电脑芯片充当这场虚假贸易的标的物。5月中旬,他们开始了第一单买卖,1亿元的资金即可获取0.7%的利率差额。

  银行理财经理告诉他:一年之内,你借贷的次数越多,“赚”的钱就越多,一年“跑”300次,就可以得到210%的利润。而银行也乐观其成:自己不但可以揽储1亿元,还可以靠开信用证等“中间服务”增加各类收入,还有利于留住存款大户。

  部分商业银行为企业“拉皮条”

  虚假贸易前须先存款千万元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珠三角地区的很多城市里,该类虚假贸易套利行为,已经成为了资金充裕的投资者公开的秘密,2012年底之后,势头愈演愈烈。

  记者从深圳的私营业主阿水(化名)与东莞的企业家大黄(化名)处了解到:最早的时候,该类业务只是部分大型贸易企业、金融机构的 “创收”之举,只在深圳个别行业里小范围推进,尝试过黄金、白银,后来改为了更为实惠、体积小、价值不定的电子元件、芯片等产品。

  但到了2012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大,中国内地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深感压力之余急寻出路,“虚假贸易”套利行为迅速扩大化,开始蔓延到了其他行业里,逐步成为了各行各业私营企业主最为“时髦”的投资项目。

  “谁还去炒股、炒基金呀?投资房地产,以前好,现在不是被调控了嘛?还是这个新业务经济实惠又安全,比炒房赚钱多了。”大黄如是说。

  对于是否会被追究责任,阿水、大黄都说:“大不了,不做了;也不会把我赚到的钱要回去,我又没有违法。”

  而私营业主一致介绍说:银行从原来的“协办”角色转化成了类似“妈咪”主角,主动出击,引导大户客户熟悉与参与虚假贸易。很多银行会推出经济实惠的一条龙服务:不仅能帮企业介绍境外的金融机构,还能帮客户物流公司,介绍香港机构注册新公司。

  记者暗访了深圳几家比较具有本地特色的银行,平安银行的业务经理们并没有当场否认曾推广过类似的理财产品,介绍说:“比较特殊的理财产品,我们一般都只对储额1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推广。言下之意,你先存1000万元来,我们再慢慢告诉你。”

  而在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理财经理们虽然否认存在类似业务,却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其他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确实在大力推广类似的套利业务;今年开始,已由深圳地区向全国范围内蔓延发展。“早不是什么秘密,业内人人都知道;只不能见光,不能对外宣传,只对大客户秘密服务。”某银行经理如是说。

  揭秘

  A公司一次虚假贸易套利过程:

  1.内地A公司在商业银行B存一笔巨款,如1亿元人民币;

  2.A公司在境外(比如香港)注册一家新公司A1;

  3.A公司于该商业银行签订内部理财合同,即虚假贸易套利合同;

  4.商业银行B给A公司开出境外借款信用证明;

  5.A公司(拿着信用证)向境外(比如香港)金融机构借贷一笔巨款1亿元。

  6.A公司向新注册香港公司A1出口一批电解铜,价值只有500元,但交易额为1亿元;出具1亿元的合同、形式发票等凭证给中国海关检测,交易成立。

  7.A公司以贸易收款之名,收到境外汇款1亿元,汇到了商业银行B的账号里;由于境外、境内利息存在明显差异,一次操作下来,即“赚取”了利息差。

  三大漏洞 投资无门、通货膨胀忧虑情绪令虚假贸易频繁

  什么原因导致了虚假贸易的频繁出现?从银老板、大黄、阿水等企业主看来:营商环境恶化、投资无门,是导致大家大钻法规漏洞的主要原因。而记者走访银行、法律、金融业内人士认为现行法律法规至少存在以下三大漏洞:

  1 商业银行开信用证不受约束

  在虚假贸易中,货物之所以能在境内、境外“跑”很多趟,就是因为商业银行可以不断开出信用证。而记者了解到,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是金融法规,对于商业银行开具信用证的额度、资质,并没有限制与监管。

  2 境内外金融借款借贸易之名长驱直入 无区分机制

  境外金融机构贷款给内地企业,内地企业进行一笔贸易交易,从表面来看,两者并无关系。内地并无相关法律法规,能将贸易与金融借款区分出来,甚至混淆一谈。

  3 出口贸易标的价值、交易额货不对板 相关部门未检查

  记者了解到:虚假贸易的操作中,为了节约成本、蒙骗海关,价值高的电脑芯片、电解铜、金属产品一般被作为贸易标的物。其真实价值也与其向海关申报的实际交易额相差甚远。而中国海关等相关政府部门只对进口产品进行严厉监管,没有去细查出口产品的“货不对板”。

  专家观点:将导致决策者误判实际外部经济情况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说,香港和深圳之间跨境贸易的蓬勃发展背后实际是由金融因素驱动,通过经常账户项目提供资金流入的渠道。这可能会导致政策制定者误判实际外部经济情况,并引致利率走高。而对于导致热钱涌入的虚假贸易问题,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据部分商业银行透露今年5月以来,央行广州分行和深圳银监局分别发文叫停相关套利产品;而深圳福田保税区等地,已经接到了当地政府将加强监测和整顿的通知。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