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货投资咨询、资管管理和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相继浮出水面后,期货业创新脚步并未止步。如何建立多层次衍生品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期货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
从规模看,境外场外市场的交易规模大约是交易所规模的10倍左右,而我国商品衍生品的OTC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差距巨大。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期货业创新脚步仍需加快,尤其是场外市场发展的创新,仍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境外OTC规模约10倍场内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成交量和市场规模衡量,中国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跻身世界期货大国的行列。去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71.12万亿元,其中螺纹钢、铜、白糖和豆粕等多个品种成交量位列同类品种全球三甲,多家期货交易所的商品期货成交量都名列全球前十位。
与此同时,我国期货市场新品种上市步伐加快,投资咨询、境外业务、资产管理、成立以风险管理为主的子公司等创新业务层出不穷,期货公司生存环境借以改善,服务实体产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多层次衍生品市场,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
多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虽然近年来,期货市场的各项创新发展众目共睹,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认识有进一步深化,但是,建设多层次的期货市场,进一步扩大期货业和期货市场的包容和扩展性,对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需提升。创新对于期货市场仍较为紧迫,尤其是场外市场发展的创新。对于OTC业务来说,期货业还需要大力探索。
银河期货总经理姚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场外衍生品市场非常发达,主要包括远期、互换、期权等衍生产品。就规模而言,境外场外市场的交易规模大约是交易所规模的10倍左右,而我国商品衍生品的OTC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差距巨大。
中粮期货副总经理于子华表示,中国期货衍生品OTC市场属于起步阶段,处在零突破阶段。但反过来看,这是中国期货业发展的契机。
现货企业风险管理需求迫切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中,企业和财富对风险管理的需要仍较为迫切,这是整体市场参与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期货市场也不例外。于子华表示,国内企业目前参与期货市场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根据中粮的初步测算,涉及国内32个期货品种的现货企业至少有数十万家,32个期货品种,活跃的也就28个,4个品种基本没有什么交易。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法人期货开户数只有不到6万,比例不到期货开户总数的3%,而其中有交易的仅有一万户多一点。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交易所期货的交易合约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个性化、差异化的避险需求。
“中国现货企业利用OTC市场进行风险管理需求非常之大,在中国没有OTC市场的情况下,国内企业通过国外OTC市场进行对冲保值非常活跃。”于子华以新加坡交易所的铁矿石掉期举例说明,新加坡交易所2009年推出铁矿石调期合约以后,现在每月大概有1000多万吨的交易量,有40%左右的客户来自中国,而且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受市场的驱动,在OTC工具的使用上,民营企业目前已经走在了国营企业的前头,这是市场的需要。”他表示。
姚广补充表示,OTC市场对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着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OTC市场是对交易所市场的有益补充。场内交易是集中化和标准化的,而OTC市场则是灵活和个性化的。标准化与个性化是矛盾的,互相不可替代,但彼此之间互为有益补充。
二是建立OTC市场有益于提升机构服务能力。对券商或者期货公司来说,开展OTC业务是很大的挑战,这会考验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当然,做得好的公司会脱颖而出,未来可能在机构间市场占据较高地位。
三是对全球市场有效对接具有现实意义。国内交易所市场比较发达,但OTC市场存量非常小。这同境外的情况差异很大。就风险管理需求来说,具有跨境业务的企业会从国内市场的完善中受益。
将对接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
对于现在期货公司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于子华认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推出来以后,各个企业都在探索,在监管部门的框架下,看看能做什么,还处在刚开始起步阶段。“我们除了定价服务没做,其他的都在做,这是一个慢慢探索的过程。”
他表示,“中国期货衍生品OTC市场和美国早年的发展路径是吻合的,美国也是先从金融业务发展起来的,慢慢向商品,业务渐进,也是这么一个过程。这是OTC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在OTC业务发展上,美国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而美国的今天,可能将会成为我们的明天。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OTC市场也会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春天,很多企业在这方面需求也有很多的需求。任何一个新的业务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业务的发展、问题的出现,监管部门也会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来扶持期货公司的现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发展,扶持OTC业务的开展。”
姚广表示,场外市场建立初期,机构间彼此的对冲机制难以形成,早期开展业务的公司会面临很多风险。这对各个机构都是个考验,主要是考虑对冲风险的能力。不过,也正因如此,会使这个业务的进入门槛比较高,竞争会相对平和。有能力有准备的公司,会相对获益。
当然,商业机会都对应着风险。这就要求参与业务的期货公司,需要利用场内交易来为场外交易避险。这就很考验期货公司在金融工程、交易、研究方面的积累,考验期货公司在资本金、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