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锌市旺季不旺 关注生产成本支撑有效性

2013年06月05日 07: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银河期货研发中心 何珊

  受到生产成本的支撑,锌价难以继续大幅下跌,但由于下游消费复苏力度依然不强,且宏观因素对锌价影响依然较大,锌价的上行空间有限,整体将呈现弱势震荡走势。

  5月份以来,沪锌价格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5月上半月延续了2月初以来的震荡下行走势,5月下半月开始,锌价呈现弱势反弹的行情。5月底6月初,锌价的反弹行情变强,5月初公布的国内外宏观经济数据整体不向好,由此带来市场对锌需求担忧的影响,引发市场悲观情绪,对锌价构成下行压力。

  基本面上,虽然二季度是锌的传统消费旺季,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节奏放缓,锌市呈现旺季不旺的格局。期锌价格一直处于底位徘徊,现货锌价难以跟跌,持续出现现货升水的局面,从而抑制了期锌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受到生产成本的支撑,锌价难以继续大幅下跌,但由于下游消费复苏力度依然不强,且宏观因素对锌价影响依然较大,锌价的上行空间有限,整体将呈现弱势震荡走势,未来应关注14700的压力有效性。

  美联储维持量化宽松政策

  今年以来市场陆续传出美联储将提前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的传闻,该传闻也频频对锌价形成下行压力。但经过了5月初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会议,以及5于下旬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国会证词发言,美联储在近期将依然维持其现有的量化宽松政策。5月2日,美联储在结束为期两天的利率决策例会后公布最新利率决策声明,表示将继续维持目标利率在0%~0.25%不变,并执行每月85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将会根据劳动力市场前景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来增加或者减少债券采购规模。但是有几位美联储高层同时指出,投资者对美联储日渐累积的资产购买计划担忧加剧。5月2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美联储将延续当前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规模,直至美国就业市场出现显著的改善迹象。伯南克指出,今年以来美国经济保持温和增长势头,2013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是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它们部分抵消了政府开支下降对美国经济的冲击;但是美国就业市场仍显疲弱,7.5%的失业率大幅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5月份以来,我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良莠不济,但整体偏空。2013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4%;食品价格上涨4.0%,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2.9%。1~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2013年4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6%,创下半年以来的新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1~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1%。2013年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1319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63%。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势必对4月份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产生限制。此外,汇丰银行公布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预览指数(PMI)为49.6,是7个月以来首次低于枯荣线50,表明制造业出现萎缩,暗示一些行业可能存在去库存压力。由此可见,4月份我国经济数据整体表现不好,特别是制造业数据不济。市场对中国消费的担忧,从而对锌价形成了向下的打压。

  锌市基本面有所好转

  精锌产量环比下降,产量进口量均大于去年同期。4月份进入了锌市场的消费旺季,但市场依然呈现旺季不旺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精锌产量是44.65万吨,同比增加15.14%,但是环比下降了3.02%;2013年前3个月我国精锌累计产量172.34万吨,同比增加8.6%。由此可见,由于2012年我国锌冶炼整体减产,导致基数较小,4月份同比产量增加,但实际上相对于3月份,4月份出现了旺季减产的局面。

  4月份我国锌冶炼厂开工率出现了小幅的下滑,主要是受到了锌价自3月中旬起始持续低迷,反弹迹象不明显,冶炼厂惜售的影响,矿山利润受损,国产矿加工费让利较前期有所收窄。加工费的萎缩,使冶炼厂亏损幅度放大。4月部分冶炼厂安排减产检修以遏制持续亏损。其中,大型企业开工率基本持稳,中小型企业开工率皆出现一定滑落。有交储任务在身的两家企业产量均维持高位。甘肃白银依然处于检修之中,影响产量5000吨左右;安徽铜冠、湖南三立也陆续加入减产检修阵营之中。

  此外,陕西星王因安排检修,产量受到一定影响。4月底冶炼厂共计完成3万吨的交储,余下1.5万吨将于5月底完成,交储带来的增产将告一段落;加之锌价迟迟未见起色,为遏制亏损。

  今年以来,我国精锌的进口量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去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但依然维持增长态势。相对的,我国精锌生产在去年出现了减产的状况,因此在精锌供应上会出现一定的缺口。这个缺口只能通过精锌的进口来弥补。4月份,我国精锌进口量是4.48万吨,同比增加53.88%;今年1月~4月累计增加18.85万吨,同比增加17.76%。4月份精锌进口量较3月份出现下滑,但是较往年同期还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总体看来,4月份锌的传统消费旺季在今年并没有带动我国精锌冶炼行业的明显复苏。

  锌精矿供应充足,加工费徘徊不前。二季度锌价低位徘徊,锌冶炼产量没有明显复苏。锌精矿加工费也徘徊不前,但是锌精矿需求整体维持增速,但由于去年年初以来,整体供应量居高不下,精矿过剩格局暂难打破。精锌供应市场不景气,但是锌精矿市场从去年以来却一直处于扩张的状况。大多数企业表示当前锌精矿供给充足,原料维持正常库存周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锌精矿产量是50.04万吨,同比增加15.27%;2013年前4个月全年国内锌精矿累计产量达160.94万吨,同比增幅逾11.02%。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锌矿砂进口量为16.03万吨,同比增加29.46%;2013前3个月年中国进口锌精矿累计达58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1.87%。

  据市场消息表示,4月国内锌精矿加工费普遍由上一月的4900~5300元/吨下滑至4800~5200元/吨区间。进口矿加工费过低,今年春节以来,一直维持在120~130美元/吨的水平,使得国内锌冶炼厂偏向于使用国产矿,从而导致锌矿砂进口量的减少。近半年来,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铅锌精矿加工费都在逐渐回升,铅锌业利润格局出现向冶炼环节转移迹象。

  下游消费仍显弱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拖累锌的下游消费。虽然旺季以来,下游消费缓步回升,但是还是难以根本改变锌供给过剩的弱势局面。

  镀锌钢材在锌的初级消费中,占比达到50%。虽然今年以来,锌的下游消费普遍低迷,但是镀锌板行业依然维持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镀层板产量是364.15万吨,同比增加12.23%,2013年前4个月我国镀层板的累计产量是1334.71万吨,同比增加11.96%。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电镀锌生产线共计107条,总产能约为2000万吨。截止2010年,我国已投产17条电镀锌生产线,产能合计350万吨。澳大利亚海关与边境保护署公布对中国镀锌板和镀铝板反补贴调查初裁,初步认定澳国内产业遭受中国补贴产品的实质性损害,有足够依据支持采取反补贴措施。由于澳方已于今年2月开始对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保证金,澳海关决定暂时不再征收反。鞍山钢铁集团补贴幅度可忽略不计,其他企业为5.2%~24.2%。由于澳方已于今年2月开始对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保证金,澳海关决定暂时不再征收反补贴保证金。此外,4月,压铸锌合金供应整体维持稳定。但因企业对后期订单能否继续增长持谨慎态度,多数企业仍采取以销定产方式,无意增加成品库存。

  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到国家调控的影响,难以发挥以前促进锌下游消费的主力军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前4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比去年增长21.1%。1~4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9%;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8%,销售额增长59.8%。5月上旬穆迪发布报告称,其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展望依然为“稳定”,但预计销售增长将会放缓。假如政府进一步限购,穆迪还可能会考虑将展望降为“负面”,并认为进一步限购措施会导致未来6个月房地产销售量同比下跌10%~15%。

  总体看来,锌市下游消费依然偏弱,难以对锌价形成有力提振。此外,锌的消费旺季即将结束,三季度将难以言好。

  关注生产成本支撑有效性

  锌价基本面依然处于供给过剩的状态。世界金属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全球锌市供应过剩14.07万吨,去年同期过剩15.38万吨,相对有所缓解。前3个月的锌需求为311.2万吨,同比增加6.6%,中国方面的需求同比增加8.5%,约140万吨。5月份以来,宏观经济数据偏弱,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不如预期,引发投资者对未来金属消费忧虑,从而影响市场对于未来锌市的预期。基本面上,5月份我国精锌产量逐渐增产,但增量有限,下游体现旺季不旺特征,整体依然处于过剩的弱势状态,难以对锌价形成支撑。考虑到锌的消费旺季即将过去,基本面上难以出现巨大利好,但从3月底其现货对沪锌当月合约一直呈现升水的状态,每年接近年度底部时,多出现锌现货的长时间升水状况,加上锌价已经在生产成本附近徘徊,部分上游冶炼商心态乐观认为锌价接近底部,因此持货商惜售情绪中,加之生产成本将对锌价形成一定支撑。进入二季度后,价格下行明显减速下行,短期看来,锌价整体依然维持区间震荡对待;操作上,反弹中逢高做空,关注14200~15200元震荡区间。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