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你最着急什么?”就是这个年年都有人问毕业生的老问题,标准答案却是年年不同,今年毕业季的回复就是“租房”
“都说今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我看还得加上个‘史上最难租房季’。”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小杰5月初就拿到了一家北京企业的offer(工作合同),之后潜心找房,到现在一个月了,他还没有租到称心的房子。而在他身边,多数同学也都没有找到可心的房子。
“租金高、渠道少、中介堵”,这被毕业租房一族称为租房的“三难”。而据专业机构统计,北京并不缺住房,缺的是愿意投向租赁市场的房子。
最后还得合租:身边没人能单独租套房
“临近地铁,30分钟内到单位,家具家电全齐,下班回家洗洗澡就能睡觉。你们说,这样的一居室,一套得租多少钱?”每当看房无功而返时,性格开朗的小杰还是用逗乐的语气,跟宿舍里的哥儿几个交流看房心得。
“我感觉得有2000元。”“2000元?那是捡漏价,2500元起。”小杰说话时故意拿着电影《大腕》里的腔调,可他自己心里清楚,每天从上午开始就穿着T恤、牛仔裤、凉鞋去看房。小杰未来工作的单位在王府井,地段寸土寸金,找房时,他的心理预期是月租金不能超过2000元,那已经占到他每月收入的一半了。
可是,沿着地铁5号线和八通线找了一周半后,小杰发现,2000元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额预算。三环外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一居室,三四十平方米,不带装修,月租金也在2500元上下。如果赶上条件和经济型酒店更接近的房子,家具家电配全,月租金至少3000元。
面对现实,小杰决定找同学合租。“我们班上约40名同学,一半以上都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包括平时成绩好、拿到好offer的同学在内,还没听说谁能自己租一套房子。要是租一整套,基本就把一个月的工资都搭上了,甚至还得倒贴,所以大家基本都选择了合租。”他说,搭伴合租降低成本,已经成为同学们的共同选择。而且,为了节约三四百元的租金,多数人宁愿绕远,在四环附近的地铁沿线租房。
昨日上午,小杰和两位室友在马家堡合租了套三居室,虽然他们对位置并不十分满意,但好在总价6000元的租金,几个人一分摊还可以接受。不过,原打算的“30分钟内到单位”的计划宣告失败。
自食其力找房:直陷中介包围圈
由于提前得到了师哥师姐们的言传身教,小侯最早想的就是合租,还和一位室友定下了攻守同盟。5月中旬,她每天找房的主要方向都锁定在了58同城、赶集网等网站,希望可以省去一笔中介费,可每当她看到标注房东自租的帖子打电话去询问时,打去20个电话,也难得有1个是真房东。“全是披着‘马甲’的房屋中介。
在同学的推荐下,小侯开始在校园里的通告栏上搜索。每天中午午饭后,她都会溜达到校园里的几块通告栏前,经常会看到有学生往上面粘贴房源出租广告。小侯记下来上面的电话打过几次,但感觉房东本人接电话的几率不大,80%左右都是由学生充当的“二房东”—他们自己先租下房东的三居室,然后再联系其他同学租住,分摊租金。
和中介的报价相比,这类房屋的租金往往会低个一两成,但因为一套大三居最多能住七八个人,特别是到了毕业季,“二房东”手头的资源也不富裕。
首都经贸大学房地产专家洪亚敏坦言,自己就是一位房东,但她家出租的房子从来没有空置期,也从来不找中介或在网上挂出来,“主要还是对房客不了解,怕找麻烦。”“遇上让人放心的房客也不容易,所以像我这样的房东,就想和房客多签几年合同,租金比市场价低二三百元都无所谓。
其实,这种出租房屋的方式是大学生认为最靠谱的渠道—亲朋介绍、口耳相传,再加上校园推广的形式,而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房源,却都被中介把持着。(记者刘宇鑫 实习生徐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