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佳兆业近百亿“一线”抢地 巨头与新星角力加剧

2013年06月17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业内人士称,在土地价格没有出现大幅反弹的情况下,当前仍是较好的拿地时机

  虽然有政府“限价令”护航,但一线城市的房价仍然坚挺,不受“限价令”控制的二手房价格涨幅更是超过新房。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城市的土地市场近两个月以来持续火热,竞买现场频现各大开发商的身影,其中的热点地块更是引来龙头房企“齐聚一堂”。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一线城市近期也出现多个地王。

  5月14日,华侨城66亿元购买位于深圳市区南山区的4宗地块;5月29日,华美地产46亿元夺下上海长宁区新华路地块,溢价率57%,楼面地价达29229元/平方米;6月3日,越秀地产24亿元拿下广州海珠区南洲路地块,楼面地价高达34590万元/平方米,刷新广州“地王”纪录,甚至超过目前周边在售的一手房价格;6月5日,佳兆业在上海以近5.3亿元拿下4.8万平方米居住用地,折算其楼面地价为6037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101%。这是其近一个月以来第6次拿地,累计花费逾60亿元。

  可以说,此轮拿地大战中,业内看到的不仅仅是老牌地产巨头们的身影,新近崛起的开发商同样引人瞩目。而从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土地出让竞争情况来看,地产新锐佳兆业等公司与传统地产巨头的角逐已经白热化。

  对此,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从全国市场来看,近期土地市场成交量大幅回升,在土地价格还没有大幅反弹的情况下,当前仍是较好的拿地时机。开发商跑量回笼资金,然后将资金投放到土地市场上,显然是最优的战略选择。

  重回一、二线城市

  频频在一线城市拿地,对此,佳兆业相关人士表示,重回一、二线城市是公司的战略计划,并且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公司一直关注并参与广州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近期在广州、上海、深圳拿地符合集团抓住一线城市发展机会,深耕已进入城市的投资战略。他进一步指出,一线城市竞争虽然激烈,但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较少,去化率很快,相应的系统性风险也比较小,因此才会引来诸多房企的争夺。

  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也表示,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的新一轮白热化并非偶然。首先是一轮接一轮的政策调控加大了开发商的投资风险,风险上升的结果势必是防御策略。于是,“哪些城市更安全”成为各大房企最为关心的问题。不言而喻,人流和资金流越聚集的城市越安全,所以就有了房企回归一线城市的潮流。同时,面对房地产调控的冲击,一线城市房价坚挺的表现也佐证了第一条判断的正确性,这更加坚定了房企在一线城市拿地的动力,位置越好安全边界越高。

  在一线城市大举拿地的同时,数据显示,佳兆业的平均售价大幅提高。今年前4个月,公司项目的平均售价为9209元/平方米,按年增长54%。而这正源于佳兆业经营策略的调整,“地区组合发生变化,更多的销售贡献来自深圳地区及其它一、二线城市。”佳兆业相关责任人表示,未来公司还将精选城市、精选项目,形成一、二、三线城市协调发展的局面,以降低系统性风险。

  佳兆业融资近百亿元

  此外,龙头房企逐鹿土地市场,也必然加剧市场竞争态势,地价自然随之上涨。但更重要的是,开发商对久未推地的一线城市土地的饥渴,在这种状态下,地王的产生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地王频现也离不开资金支持。数据显示,仅今年3月份,大型房企共进行融资15笔,累计融资金额超过400亿元。

  住建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秦虹近期也表示,如果拿开发企业的投资额和融资额两个数字进行比较,整体来看,目前是近10年来最高的水平。上述两个数字表明目前房地产企业并不缺钱,所以有能力拿地,甚至拿“高价地”。

  以近期拿地势头最猛的佳兆业为例,公司敢于在广州等城市连续拿地,正是因为其在金融市场上融得了大笔资金。据悉,今年以来佳兆业发债总额约83亿元。市场此前就预计,公司融资所得除部分资金用于营运外,最主要的支出将是用于拓展土地。同时,佳兆业今年前5个月销售增长迅速,目前已累计实现销售额87亿元,按年增长77%,完成年度目标的40%。公司2013年的销售目标为220亿元,较去年增长约30%。

  公开资料显示,佳兆业在年初的融资仅是行业内一个典型案例,诸多老牌房企也在加快融资步伐,其资金同样用在了获取新项目上。可以说,在楼市调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融资能力正在成为衡量房企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楼市没有加时赛,市场不会给任何一家企业重来一次的机会,把握好当前的市场机遇,也就把控住了未来,否则将落后于同行。”张宏伟表示。

  此外,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预计,未来3年内至少有30%的内地中小房企被淘汰。融资能力强,并握有大量优质地块的大型房企市场占有率将会越来越高。(证券日报 王 峥)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