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山东、浙江、广东、天津、福建等地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相继获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被提升到新高度。摒弃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在开发之初就注重保护海洋生态,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受到重视。
“舟山群岛新区”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按计划,今后三年这个新区将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引进重大项目将是这个新区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海洋局海洋战略研究所海洋环资室主任刘岩表示,在海洋发展空间布局上,“工业趋海”的趋势日渐明显,而这也势必增加海洋环境的风险。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的预测,2015年至2030年,中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过渡,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从目前的5万亿元上升到20万亿元,占GDP比重有望超过15%。
有专家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无序开发和局部过度利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作为传统产业的海洋渔业首当其冲。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认为,由于高强度捕捞及陆源污染问题,中国最大渔区东海的渔业资源在逐年衰减。东海渔业已形不成春季鱼汛,“春汛”期都是“春荒”。
“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保护海洋资源,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吃不到鱼了。”浙江舟山渔民后代丁丹英说,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平时不要买抱卵蟹,游客不要乱向海洋抛撒垃圾。
而增殖放流是最直接的海洋保护行动。仅在舟山,就有十几家规模化的鱼苗培育基地。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洪志翔说,舟山大规模放流活动从2004年开始,今年预计投放鱼苗数量将达3.5亿尾。增殖放流,舟山每年要举行20多次。
陆源污染依然是对海洋生态的最大威胁。有长三角“城市矿山”之称的浙江台州市,拆解业一度被当做支柱产业,却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问题,部分污染物最终汇入大海。为实现产业升级,台州市将地处城郊的金属再生产业园区整体搬迁到沿海围垦区,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整个基地设立一个主入口和主出口,实行“固废入园-各厂区集中加工-成品出园”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完善了“三废”的处置。
产业升级成为沿海各类产业发展的自觉选择。穿行于浙江临海医化园区,以往与这一产业如影随形的恶臭已基本消失。这源于2011年开始,园区关停及转型重污染企业8家,淘汰了30多个污染较重产品项目。新园区以“绿色药都”作为战略定位,制订了严格的入园环保标准,实行“一厂一管一监控”。
围填海一直被海洋保护专家视作对海洋生态破坏最严重的人类行为之一。处于海洋经济主阵地的沿海各省市,建设用围填海规模被严格限制。同时,中国对这些地区到2020年的海水养殖功能区、海洋保护区、保留区的面积及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等指标做出了规划。
为把环境违法、违规事件消灭在萌芽之中,舟山对所有大型海洋工程实施跟踪监测、监管。这与中国正逐步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相一致。2012年,国家海洋局从监测、审批和执法三个层面,严密监测各类污染源、严格评审和审批各类用海项目、严肃查处海上环境违法案件176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