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以来,在美联储QE准备退场的刺激下,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态势愈演愈烈。流动性的骤然紧张,不仅来自于中美两国央行对流动性的同步收紧,也不仅来自于中国监管层对影子银行治理保持高压态势,而很可能预示着中国正在遭受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冲击。
而这也正是金融危机以来,4万亿投资以及银行信贷大幅扩张后的后遗症。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由此引发的企业杠杆率(债务率)也开始持续上升,特别是2011年以来,企业账款拖欠严重、账款周转率下降等风险开始显露,“三角债”增多导致资金滞留在偿债环节。
在实体经济下行过程中,“金融空转”却愈演愈烈,包括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和表外融资继续泛滥。地方政府也通过多种途径扩张。
今年以来,GDP增速和信
贷增速之间的失衡越来越大,随着杠杆率的上升,对于一些部门是否因债务积累而触发违约的担忧情绪进一步上升,而恰恰在这一关键时刻,美联储明确启动量化宽松退出进程,中国央行也一改货币宽松的主基调。“去杠杆化”效应推动货币乘数大幅走低,导致中国市场的“明斯基时刻”(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突然到来。
可见,中国“钱荒”问题的背后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债务依赖型经济已难以为继。“钱荒”给中国敲响警钟,切断“经济扩张→债务扩张→金融扩张”形成的高风险链条,实现去杠杆化,是金融改革的重点环节。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