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各国的经贸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分析人士指出,全球价值链所要求的贸易便利化可以为发展中国家降低15%~16%的成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加强制度设计,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
全球价值链时代的产业升级
借助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增加值核算方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如今的国际贸易已经不仅仅是最终产成品的交换,同一产品全球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已经成为贸易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在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际,如何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跨国企业的技术垄断也增加了中国转型的难度。
世界贸易组织(WTO)不仅应当推动自由贸易与市场开放,也应当鼓励全球价值链的公平竞争,减少由垄断势力造成的准入壁垒。同时,面对产业升级带来的贸易争端,中国应当积极合理地在贸易摩擦中进行反制,才能在贸易摩擦中寻找到合作的空间。
产业升级要因地制宜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王直在谈及产业升级时提出了“到底怎么定义产业升级?是不是一定要在产业链的高端?”的质疑。他认为,根据瑞典经济学家贝尔普利的研究,实际上参与程度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不能提出设计的理念,制度不能帮助企业家进行创新,不能建立信用,制度的基础建设没有做好的话,产业升级也是不可能的。
他表示,企业一定要有创新能力。王直举例,这次他到中国南方参观了一家企业,感触很深。他觉得这家企业正好是中国融入世界产业链的缩影。这是一家生产光电产品的企业,员工全部都是农民。他们生产背投电视镜头,以前加工的产品经常不合格,被外方退回。企业管理人员就背着这些镜头到处去找门路,通过几次努力,终于达到外方的要求,捞到了第一桶金。王直的汽车路过这家企业,看到它周围还有很多纺织企业,这些纺织企业现在都非常不景气。为什么?因为只靠规模不能拿到市场。上述光电企业的生产一方面是向大型化发展,一方面是向小型化发展,他们的生产品种达到600多个,进口的仪器非常先进,同时也有小批量生产。这使王直想到,纺织业过去是我国的强项,但现在却面临很大的困难。反观意大利,意大利的纺织企业靠设计,照样还是有市场。因此,中国的制度建设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需要制度维系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产业如何发展?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从产业的视角分析了这个问题。李稻葵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当今世界,我们看到了产业链在日益地破碎化。一个产品有很多的生产环节,你知道它是哪里生产的吗?”“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家早餐的餐桌上,我太太给我订的牛奶,挂的是德国的牌子,比国内的牛奶还便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它挂德国的牌子,也许我太太更相信德国人的诚实和质量,她认为这样的牛奶不容易造假。但是,这个牛奶真是德国人制造的吗?很可能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或者是新西兰生产的,到德国跑一圈,将奶粉兑成了牛奶,到了中国,甚至是在周边的一个岛国进行的加工,我搞不清楚,但至少是德国的品牌。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现在的产业链极其复杂、破碎。”李稻葵举例说。
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业能够在这样高度破碎化的产业链的分工中胜出呢?“我的结论是,中国如何能够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胜出,关键的关键还是我们自己的企业制度,我们经理的运行能力和管理操守。这样市场不成问题、资本不成问题、技术不成问题,中国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胜出。”李稻葵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