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周俊生:融资融券放大的是A股亏损

2013年07月08日 07:45   来源:国际金融报   周俊生

  “证券商将‘放大收益’与‘放大杠杆’结合在一起,用来招揽投资者到他们那里去融资融券,说到底是为了自我利益而对投资者进行的一种欺骗。”

  今年以来,A股市场一直处于下跌之中,特别是刚刚过去的6月份,沪深两地指数都出现了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十分巨大。对于这一轮下跌,舆论多从外围的原因来分析,比如尽管IPO停了,但没有停下的再融资仍然像一架抽血机,使市场流动性越来越紧张,国内外经济复苏的前景仍然很迷茫。这些因素当然对A股的行情造成了很大的牵制,但是,对以A股市场本身在交易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探讨。

  目前,A股市场已实行融资融券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当投资者看准了未来的行情走势,可以向证券商拆借资金或者拆借股票,从而能够放大自己的资本或股票筹码力量,当行情按照自己的预想演绎的时候,就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这样一项业务,对于证券商来说,无疑是拓宽了盈利渠道,它们可以通过向融资融券者收取费用而创收,因此,“放大杠杆、放大收益”已经成为证券商向客户推荐融资融券业务时喊出的响亮口号。

  融资融券确实有“放大杠杆”的功能,这一点,证券商说的并不是虚言。但是,融资融券要为投资者创造“放大收益”的机会,却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投资者对未来行情走势的预测必须是正确的。但是,股市投资的一个最大特点却是对行情的预测很难做到准确,尤其是与融资融券结合在一起对某一个具体的股票在一段时间内的走势,更是难以完全预测准确。而一旦预测失误,那么,“放大杠杆”所带来的就只能是“放大收益”的反面,即“放大亏损”。由此可见,证券商将“放大收益”与“放大杠杆”结合在一起,用来招揽投资者到他们那里去融资融券,说到底是为了自我利益而对投资者进行的一种欺骗。

  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据沪深交易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今年初到6月底,两市融资余额从878亿元增长至2000亿元以上,增幅超过250%。但在6月20日达到2302亿元后便进入了下降通道,在6月20日至7月1日期间,融资资金连续流出122亿元。很显然,融资金额出现的这种变化,与A股市场在这段时间里出现的猛烈下跌有直接的关系,一旦投资者的信用账户接近或触及融资平仓线,迫于来自证券商归还融资的要求,他们只能被迫降低仓位甚至是平仓。对于利用自有资金的投资者来说,遭遇暴跌还可以“死扛”,用时间来换取解套,但对于融资者来说,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可能,一旦遭遇暴跌,他们被迫平仓后,其亏损就成为既成事实。而当市场上融资平仓增多的时候,它对整个大盘行情的助跌作用也就一目了然了。

  A股市场自2009年推出融资融券制度后,大盘行情就一直在下跌之中。这种下跌行情与融资融券存在的关系是什么,是因为“鸡生蛋”还是因为“蛋孵鸡”,当然是可以探讨的。但是,在一个表现为下跌趋势的行情中,融资融券,特别是融资交易对于行情的助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根本不可能起到监管部门经常鼓吹的“活跃交易”之类的作用,证券商鼓吹的“放大收益”更是空谈。而且,这种制度的存在还助长了市场的不公平交易,因为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资格向证券商融资融券的。这样一来,市场交易者就出现了两种力量,即实资实券交易和融资融券交易,后者可以通过“放大杠杆”来压制实资实券交易,其有违公平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

  在A股市场前一阵出现猛烈下跌的时候,曾有舆论呼吁停止融资融券交易以实现“救市”目的。停止融资融券是否能达成“救市”目标,当然可以讨论,但是对这一交易形式进行探讨并且改革还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当时马上有权威媒体出现一篇说证监会不是“奶妈”的文章,对这种说法进行批驳,认为股市风险需要投资者自担。投资者自担风险,这话当然没错,但作为市场管理部门,则应该纠正市场制度放大风险的倾向,而不是听任这种风险的泛滥成灾。这也是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