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危险”的资产?变现能力较差、投资周期较长、金融杠杆率较高的资产在面临经济下行时由于其自身的这几种特点往往面临较大风险。
而债务是金融杠杆率的一种表现形式,举个例子:你买房子,首付一部分,贷款一部分,拿到了房子,其中房子就可以说是你获得的资产,而银行的贷款可以说就是你的债务。当然如果房价一路上涨,大家都不会觉得有风险,但是像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流动性短缺,很多房子只能降价出售甚至卖不出去,再加上因失业而被银行追缴房贷,那么,此时短期流动性的紧张就会因为债务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危险。
长期的资产配置长期的债务,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阶段,这也就是中国人经常说的手边要留着足够救命的钱,不要让“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道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自身经济结构中的失衡扭曲在一起,就导致了以下恶性循环产生:
由于过去在以银行为主导的单一间接融资渠道下,产业依靠银行急剧扩张,加上产业技术壁垒的低下,于是乎产能过剩的范围急剧扩大,理论上一个完全市场化的投资环境下,当某个产业的投资回报率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投资就会停止,产业扩张也随即就会消失。
从2007年开始中央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抑制产能过剩行业,但是却忽略了产生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发生在金融体系和融资渠道上,加上 2008年开始全球经济危机,再次依托银行放款拯救企业的方式反而加剧了经济失衡的程度。很多过剩行业,在经济危机后不仅没有萎缩,在银行大规模的贷款下产能反而进一步扩大。而政府希望资本流入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收益慢,很难得到资金的青睐,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
我们释放出来大量的流动性,虽然进入到了产能过剩的行业里,但由于行业本身的利润率已经在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被耗尽,于是乎大量的传统行业的企业在利用主营业务作为幌子的基础上大量获得流动性,而实际上这些流动性大多数都用于“赚取超额利润”或“钱生钱”的游戏,看看我们上市公司公布企业利润情况也就一清二楚了,企业主营利润大幅度下滑,而非主营业务却占了盈利的大部分,看看海尔、海信、康佳这些企业纷纷进军房地产行业也就不难理解钱去了哪里了。
这种风气在当前这种经济转型下变得愈演愈烈,由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或培养一个良性的利润回报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这就导致当前全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在被银行系统和房地产市场所获取,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多地集中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银行体系和产能过剩行业,而真正待发展的新兴产业和行业在这种恶化的金融环境下只能是更加举步维艰。
而银行业的监管不到位在这种全民“钱生钱”的环境下也暴露出更多问题,由于对于很多传统行业的信贷限制制约了银行业的利润预期,而越来越明确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预期也使得传统银行利润增长点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进而银行开始通过大量的表外业务积极扩展渠道业务,大量的银行、信托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采取通过短期投资和长期杠杆投资的策略借道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为房地产、地方债、民间借贷等充当渠道来赚取超额利润。由于产品的发行多是短期结构为主,而投资的去向又多是长期资产,当经济处于下行的风险时,一旦资金出现紧张,发不了新的产品填补不了旧的短期债务的情况就会发生。长期资产的“危险性”这种高杠杆下的循环很容易出现资产和债务的错配,甚至进一步会引发违约或债务的连锁反应。
为了解决这种危险资产和债务之间的错配,避免在消除错配过程中导致实体经济的失速引发的螺旋状连锁反应,政府设计了盘活货币存量的思路。这有点类似治水之术不在于堵而在于疏:通过严格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表实现融资平台的逐步出清,通过税收手段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逐步出清,通过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实现对银行体系的逐步出清。与此同时,快速启动利率市场化和大幅降低基准利率,扩展更为广泛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市场化行为降低实业融资成本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改善实业的金融环境,盘活货币存量引导资金去它真正该去的地方实现资本有效的正确配置。
盘活货币存量不在于堵而在于疏。
——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