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半年报正在陆续出台,从资产净值看,6月底有不少基金缩水严重,以致净值低于5000万元规模的“迷你盘”批量涌现。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十九条,当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两百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召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就基金是否继续存续进行表决,也就是说,若这些“迷你盘”维持现状,再过一两个月,就有公募基金将被清盘。美国共同基金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断臂求生”和合并“抹”去不良记录可能上演“中国版”。
为什么目前见不到主动清盘的基金呢?实际操作中自有规避方法,只需要拉来短期“帮忙资金”申购,将基金规模拉高到5000万元以上,即使这些资金很快离开,也破除了60天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记录,这也是诸多基金公司惯用的招数。他们普遍恐惧自己公司出现“公募清盘第一只”,担心对公司品牌造成重大损害,特别是一些成立不足三年的小基金公司,所有公募产品规模均低于5000万元,清盘意味着归零。他们倾向于将“迷你盘”合并,留住部分持有人,减少对公司的冲击。
而且,从费用来看,主动清盘的节流效果可能一般。据了解,投研、后台、销售是基金公司三大费用来源,由于大部分公司选择自建后台系统,这部分投入在创立初已经完成;销售费用则集中于新基金发行时产生,已经完成发行的老基金费用基本由基金资产负担,选择清盘一两只基金,除了剩下基金经理工资,并不能给公司省下多少钱。而近年来,基金经理人均管理的基金数直线上升,有基金经理一人管理9只基金,基金经理人力成本已经减到极低。另外,一些小基金公司选择少发甚至不发公募基金,从源头杜绝“迷你盘”。
未来能让基金公司主动提议清盘或合并的,很有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基金公司股东不堪增资重负,主动要求管理层“断臂求生”。一些小基金公司目前每年要耗费数千万元的费用,两三年就耗尽注册资本,发起股东只能再三注资,一旦不堪重负,很有可能要求基金公司砍掉亏损严重的业务,专注于核心业务,如有新基金公司目前已经宣布将重点发展被动投资、固定收益基金、专户投资,未来有可能砍掉传统股票型基金。二是某些基金业绩长期垫底,影响公司投资记录,为了重新开始,基金公司或将其与绩优基金合并,“抹去”原来的不良记录。这两种情况在美国共同基金的发展过程,都曾经出现过,随着我国新基金审批速度越来越快,这一故事可能上演“中国版”。
但规模长期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就该统一促成其清盘或合并吗?不然,如对于一些特色指数应该区别对待。一些工具型的指数基金目前规模偏小,但一旦市场风格发生变化,其复制的指数成份股阶段性表现领先,资金短时间就可能大量涌入申购,保留这类基金,等于给基金持有人保留了一个投资工具。同样,对于一些特色的QDII产品,尽管连年亏损,若基金公司继续保留,应该加以鼓励,毕竟我国投资者参与境外资本市场的途径很少。
应该快速清盘的是2012年竞相发行的短期理财基金。据了解,一些公司首发规模超过百亿的基金,目前仅剩下一亿左右的规模,这些基金实际上与货币市场基金高度雷同,被不少基金业人士视为“鸡肋”,不妨合并同类项;再者,过去数年为迎合市场热点而发现的基金,有些投资策略、投资范围已不适用于现在的A股市场,与其让基金经理长期投资风格偏离基金契约,不如促成其与其他主题基金合并。或许从“要我清盘”变为“我要清盘”,公募基金将开始走入一个特色化发展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