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23只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 QDII或打基金清盘第一枪

2013年07月19日 09: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逾百“拇指姑娘”生死劫 QDII或打基金清盘第一枪

  琳琅满目的“迷你基金”中,谁会击发中国基金业退出机制的“第一枪”?众多已不堪重负的基金公司正焦灼等待中。

  业内人士认为,从“迷你基金”的分布结构和舆论影响力来看,QDII基金最有可能成为基金清盘的突破口。一方面,这类基金的总体规模较小,出现基金清盘事件对整个基金业的冲击力度有限;另一方面,QDII基金是“迷你基金”的“重灾区”,且一些基金公司旗下有多只QDII“迷你基金”,有利于基金公司采用合并方式解决基金清盘问题。

  这得到了基金公司的呼应。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就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公司正在酝酿将旗下处于清盘“生死线”附近的两只QDII基金进行合并,以减轻公司在维持“迷你基金”生存方面的负担。他同时表示,合并“迷你基金”也可以提高基金公司对“迷你基金”的投研支持力度,对于持有人也是利好。

  123只基金净值低于5000万

  踩“红线”者批量涌现

  成立后不过短短4个月,以6.28亿元完成首募的一只QDII基金便尴尬地发现,自己已濒临5000万元基金清盘“生死线”的边缘;仅仅再过6个月,这种尴尬已经变成致命的威胁: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资产净值仅有2167万元,若无手段“自保”,将不得不启动清盘程序,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这只QDII基金10个月间的惊心动魄,折射出日益激增的“迷你基金”们的窘境。据了解,一些公司首发的规模超过百亿元的短期理财基金,目前仅剩下一亿元左右的规模。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已成立的1780只基金(A/B/C分开计算)中,竟有高达559只基金资产管理净值低于2亿元,这类基金通常被业内称之为“迷你基金”,占比高达31.4%;而在这批“迷你基金”中,有123只基金资产管理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相关法规,5000万元是决定基金是否清盘的“生死线”。这些极易陷入清盘“生死线”的基金们,常常需要基金公司觅得“帮忙资金”以自保。但伴随着维系生存所需支付费用的飙涨,它们已成为基金公司们急于摆脱的“包袱”。

  七成QDII变“迷你”

  重灾区”或变突破口

  在所有的基金类型中,QDII基金无疑是“迷你基金”占比最高的“重灾区”。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在已成立的84只QDII基金中,有58只QDII基金净值规模低于2亿元变成“迷你基金”,占比达到69%。其中,有18只QDII基金已失陷5000万元的清盘“生死线”,占比达到21.4%。值得关注的是,58只QDII“迷你基金”分散于30家基金公司中,而其中旗下有两只及以上QDII“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就达到17家,最高的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竟有6只QDII“迷你基金”。

  在业内人士眼里,QDII“迷你基金”的扎堆出现,为基金清盘“破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某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对记者表示,从基金公司的角度,希望能在通过基金清盘降低维持“迷你基金”生存费用的同时,还能保留住“迷你基金”的客户资源,因此,通过吸收合并或解散合并是最理想的清盘方式,而QDII“迷你基金”的分布结构最适合这种清盘方式。“如果公司旗下有多只QDII‘迷你基金’,就可以将一只或多只基金并入到另一个基金之中,这样既容易得到持有人的支持,降低基金清盘的各项费用,还可以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减少基金公司的人力成本和其他隐性支出。更重要的是,这不会对占公司资产管理主力的其他类型基金产品造成冲击。”该产品总监说。

  市场分析师认为,相较于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庞大客户群体,QDII基金的持有人占比较小,选择QDII基金作为基金清盘的突破口可以更大程度地降低不利舆论的影响。自从首批QDII基金出海失利以来,QDII基金在持有人心目中的负面形象一直难以扭转,此后虽部分QDII基金频频释放靓丽业绩,却难以吸引投资者的申购,这是导致QDII基金历次扩容潮均无法提升资产管理规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QDII基金都挣扎在‘生死线’边缘,即便是采用解散方式清盘,也不会进一步恶化QDII基金的负面形象。”该分析师说。

  清盘“破局”箭在弦上

  欲啖“头汤”顾虑重重

  虽然“迷你基金”数量的激增,已令基金清盘“破局”箭在弦上,但众多基金公司对于抢啖“头汤”依然顾虑重重。

  “每家基金公司都迫切地希望解决‘迷你基金’过多的问题,但却都希望别人率先迈出基金清盘的第一步,不愿做先行者却愿做跟随者。究其原因,在于基金公司无法预测基金清盘引发的社会舆论和持有人态度变化,毕竟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我们在酝酿推动QDII‘迷你基金’的合并,倒是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但还是希望能够提前摸清持有人的心态,了解社会各方对基金清盘的舆论导向,否则容易陷入不利的负面影响中。”

  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建议,可以联合多家基金公司利用媒体向“迷你基金”持有人吹吹风,或采用其他方式调研持有人对基金清盘的意愿,通过持有人的反应来真实掌握基金清盘的负面影响力,这有利于推动基金公司主动对旗下“迷你基金”清盘。

  他认为,基金业建立退出机制已是大势所趋,首只基金清盘案例后,必然会引发大量“迷你基金”主动清盘的现象,基金持有人也需要通过媒体吹风的方式,来提前了解基金清盘的真实利弊,以便在遭遇持有的基金被清盘时进行正确的决策。

  而某业内人士认为,从对整个行业负责的角度出发,大型基金公司应当主动承担起基金清盘“破局”的责任。

  虽然中小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数量更多,但受限于公司实力,若中小基金公司率先推出基金清盘,不仅要支付更为高昂的费用和社会成本,也很难控制负面影响的扩散。而大型基金公司无论是在客户影响力,还是公司资源投入上,都对负面事件有更强的掌控力,这有利于稳固基金行业的形象。

  摆脱同质化恶性竞争

  建立“有进有退”长效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基金公司期盼在基金清盘中“人财两得”的愿望,未必都能如愿。

  目前,基金清盘中呼声最高的模式,莫过于“迷你基金”的合并。这种合并有两个实现途径:第一,将一些同类型的“迷你基金”合并成一只相对规模较大的新基金,这样一方面可以留住现有的存量客户,保证基金公司的既有利益;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令“迷你基金”最终能为基金公司提供正收益;第二,将“迷你基金”并入大中型基金产品中,这种方式可以降低“迷你基金”合并的成本,基金公司与持有人之间的沟通也相对更容易一些。

  “如果采用多只迷你基金合并成一只新基金的方式,基金公司首先要直面的是不同‘迷你基金’在投资风格上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这意味着在合并前,基金公司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统一不同‘迷你基金’持有人的思想,并需要设计出一个各方都能满意的新产品,才能保证合并后的新基金不至于沦落为又一只‘迷你基金’,这对基金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潜藏的风险不言而喻。”券商分析师说,“若将‘迷你基金’合并入现有的大中型基金产品,虽然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但基金公司有可能面临原有客户大量流失的双重风险——这不仅包括“迷你基金”客户的离开,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大中型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信心。认为‘迷你基金’持有人会很乐意合并入大中型基金的观点,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有鉴于此,一位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建议,基金业的退出机制不应简单着眼于基金清盘,还要反思新基金过度发行的意义,只有二者结合,基金业才能真正意义上利用“迷你基金”的退出机制实现全行业的良性竞争,建立起中国基金业“有进有退”的长效机制。

  “如果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淘汰‘迷你基金’,另一方面又疯狂发行新基金,制造出更多的‘迷你基金’,那么‘迷你基金’的退出机制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意义微乎其微。”该负责人说,“基金业需要摆脱同质化发行和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将眼光放得更远,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而新基金发行的战略部署,应当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责任编辑:邢晓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