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向记者表示,如今百货、超市等零售业的毛利率难以对冲不断上涨的租金、人工成本,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零售业似乎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境地
富豪李嘉诚欲出售百佳超市的消息,终于给被人们“冷落”了许久的零售业一次重获瞩目的机会。
根据和记黄埔(下称“和黄”)近日发布的一份官方声明,公司旗下屈臣氏集团正就以百佳为主要品牌经营的超级市场零售业务进行策略性评估。此外,据媒体有关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早在今年6月,和黄便已作出了出售百佳超市的决定”。
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及和黄作出如上决策,是在当下零售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之下。事实上,就在不久前的6月25日,A股零售业指数才刚刚于盘中创出了逾4年来的新低(2008.44点)。
对此,接受《证券日报》采访的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向记者表示,“如今百货、超市等零售业的毛利率难以对冲不断上涨的租金、人工成本,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零售业似乎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境地”。
百佳开拓内地市场不顺利
1973年成立于中国香港的百佳是和黄旗下屈臣氏集团的连锁超级市场品牌,目前,百佳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大陆地区合计拥有超过340家分店。数据显示,2012年百佳为香港第二大连锁超市,市场占有率达33%,第一位及第三位分别为惠康及华润万家超市,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9.8%及7.8%。
不过,在百佳合计拥有的逾340家分店中,却有将近250家集中于我国香港,而即便百佳在我国香港的市场地位有目共睹,近年来,其在李嘉诚及和黄眼中的地位却已“今非昔比”。
据和黄官网显示,目前,公司旗下业务涵盖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电讯、财务及投资与其他业务等七大板块,百佳不仅只是和黄麾下零售业务的一部分,其为和黄带来的收益似乎也微不足道。7月20日,和黄披露的数据显示,百佳超市去年收益总额为217亿港元,仅占和黄整体营业额3984亿港元的5.5%左右。
应该说,多年来百佳在大陆地区的市场开拓并不顺利。
以上海为例,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94年,百佳进入上海。但2000年,百佳却将上海的14家店转让给顶顶鲜超市,仅保留了南京西路梅龙镇广场地下一楼的门店。此后(2006年),百佳重返上海滩,在杨浦开设首家大卖场,但仅经营两年却再次低调关店。
2011年年初,几经波折的百佳重新规划,以高端超市TASTE品牌在上海古北地区开设一家门店,至此其在上海共有古北和梅龙镇广场2家门店。但好景不长,日前,有消息称梅龙镇广场地下一层的百佳超市将于近期关店,而开业仅1年多的古北TASTE超市也将在本月下旬关闭。
百佳方面就此作出回应称,关闭上海两家门店的原因是租约到期。虽然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其将退出上海市场,今后公司还会寻找合适机会在上海开设新店”,但人们可以想象的是,百佳在上海的开拓并不顺利。
和黄不满意传统零售毛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界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坦言,“李嘉诚此番出售旗下零售业资产应该是与行业景气度的不断下降息息相关。虽然百佳在大陆开拓不顺,但其品牌价值却傲视群雄,卖个好价钱不成问题”。
对于这一观点,申正远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传统零售业本来已极低的毛利率难以对冲、消纳商业地产不断上涨的租金、员工成本。而这一现象尤其显著地发生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
日前,长城证券一份研报以A股7家超市为对象进行统计发现,近年来,超市各项费用增速居高不下,人工及租金等刚性费用增速较快,促使其费用率节节攀升。7家超市2013 年一季度费用率为15.91%,同比提升0.18个百分点。而在扩张方面,随着宏观经济放缓和CPI走低,企业外延扩张战略也趋于谨慎,A股7家超市2012年新开店数均较2011年有所放缓。
除此以外,“电子商务等新生零售业渠道的兴起,也给百货、超市等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来看,电子商务还仅在家电等部分细分领域挤压传统零售业,但基于这一切,包括百佳在内的传统零售业未来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格局,似乎已不可避免。”申正远认为,“百货、超市等传统业态,未来寻求发展的主战场将由一二线城市延伸至三四线城市”。
根据报道,和黄屈臣氏目前已聘请高盛及美银美林负责百佳的评估及出售事宜,初步估计作价约10亿至20亿美元。直至目前,屈臣氏仍未就其评估设定完成时间,也不保证该评估会达成任何交易。
上述不愿具名的业界人士向记者预测,“传统零售业的毛利率难以满足上市公司的业绩需求,这或许是李嘉诚抛售百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和黄这一举措也似乎预示着公司有战略转型的意向”。(证券日报 于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