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叶檀:银行处在转折关口

2013年07月26日 07:23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银行到了转折关口,标志是资本充足率不足、外资获得厚利退出,上市银行市值缩减,期限错配造成的钱荒,隐形债务杠杆过长。

  外资抛空中国银行股有三步,以往是战略投资者,而后成为财务投资者,现在,财务投资者的遮羞布也撕了。外资行对入股中资行也有幻想期,但屡次想登堂入室而不能,又看到赢利在增却不断在股市补充资本充足率这一反常现象,加上宏观数据疲软,索性抛弃幻想,彻底清空。

  银行坏消息不止一个。7月23日,在A股市场信心未振的情况下,招商银行A股配股申请获证监会核准。从2011年9月招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A+H股配股融资方案,两次延长配售方案有效期,到此次终于获配,这家以服务著称的银行如此急不可待只有一个原因,触碰资本充足率红线。从2010年开始,其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连续3年低于8.5%。

  不仅招行,其他如光大、民生、平安、华夏、浦发、兴业等银行,再融资与否为众目所瞩。据民生证券测算静态数据,今年一季度一级资本充足率相对2019年最终标准存在缺口的银行包括:农行缺口197亿元、民生银行缺口162亿元、浦发银行缺口12亿元、光大银行缺口153亿元、华夏银行缺口92亿元、平安银行缺口127亿元。从以往的股市再融资看,各家银行争先恐后、不遑多让。

  银行的利润最终来自实体经济,目前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利润“比刀片还薄”,银行高利润也就成为火中取栗的危险之举,不良率节节上升:据德勤中国金融服务业卓越中心发布的 《中国上市银行2012年报分析》,内地17家已上市商业银行2012年不良贷款共计4929亿元,同比上升15.1%。信贷质量下滑,今年一季度不良规模又增,德勤预测,2013年银行业信贷不良资产风险可能由长三角向南部沿海以及内陆地区转移。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从钢贸到煤矿,贷款风险大增,以往的低风险区域成为高风险地区,一旦出现房地产价格普遍下挫,则银行危殆。如果说银行是寄生者,那么实体企业就是宿主,实体经济下行必然带来坏账率的上升。

  今年6月出现的钱荒,显示了银行另一隐忧,即为追逐利润、防止坏账大肆扩张表外资产,金融杠杆主要体现在质量存疑、一团雾水的表外资产上,实际金融杠杆较长。央行6月份刚开始准备去杠杆,就遭遇到银行之间互相高利贷等一系列难题。

  我国债务虽高,总体还能接受。日本总负债是GDP的400%,全球最高;英国其次,占GDP的300%,法国250%,中国去年底约220%,高于印度等国。根据《中国金融》杂志《中国的杠杆率及其风险》一文的数据,从2005到2012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债务总额由25.8万亿元上升至91.6万亿元,杠杆率由139.3%上升至176.3%,累计上升约37个百分点。尤其是2008年以来,随着信贷规模的扩张,非金融部门杠杆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的本外币贷款增长了1.8倍,与GDP增速相当。因此,债券、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非传统融资方式是推动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杠杆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由于存在债务低估与资产高估现象,可能杠杆率会更长。如果资产质量急剧下降,杠杆也就会急剧上升。实体经济不振,去杠杆化将十分困难,如日本一样,最终不得不再次宽松。

  2008年以后,金融去杠杆最成功、成本最低的是美国,通过量宽转嫁成本、通过高新科技与移民增加活力,家族与金融企业去杠杆基本成功,剩下的是政府债务,通过低息债与重组债务解决。最近底特律破产,是大局已定情况下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狠招,说明去杠杆已到最后关头。

  我国去杠杆化刚起步,意味着银行进入风险期,去杠杆不结束,风暴也就不会停。最后要强调的是,鉴于银行背后的政府隐性担保,中国银行破产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小型村镇银行破产,也是象征性的。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