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指出,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这一在金融业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推进步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的金融和相关领域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了金融管制,释放出金融机构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市场为基础配置金融资源效率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应当看到,在金融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仍未彻底解决,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仍未彻底转变,弱势产业和经济短板领域融资仍然困难,融资结构仍不尽合理,局部地区存在着因资金要素供给不均衡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继续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和相关领域改革。
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后的路径,就是要通过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来促进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路径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需要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而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看,金融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杠杆,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元素。经济转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引领、撬动和渗透。
努力推进金融和相关领域改革,必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现代经济价格体系中,利率是基础性的货币价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资金配置和流动的重要指标。优化利率形成机制,能够有效提升资金这一基本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目前,我国在债券、货币市场等领域的利率管制已经全部放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今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再度取得重大突破。有步骤、渐进式地打破利率管制,可以促进银行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促使金融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等定价更为灵活、边际效益更高的领域流动,增强资金配置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以金融杠杆撬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从市场体系建设角度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功能更完善的金融体系,这是金融供给实现“普惠”的必要条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即将走出依赖政策红利和规模制胜的时代。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增强后,趋于激烈和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会倒逼银行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设计产品和服务,走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子,为金融市场进一步细分,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差异性的金融需求创造条件。
努力推进金融和相关领域改革,必须切实打破垄断,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这是未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步骤。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金融改革旨在打破垄断管制,建立起一个有序、适度、错位竞争的市场体系,从而增加经济各个部门、领域和市场主体的融资可得性,尤其是要让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同样享受到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利于发挥民营企业贴近“草根”的优势,利用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在这些“蓝海”领域扩大金融供给的深度和广度。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门槛,进入垄断基础行业包括银行业,还能通过对民间货币财富的金融化改造,使其从散乱、无序的游资转化为可以利用的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本,解决许多地区民间资金、中小企业“两多”、“两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使金融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强调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自担风险,营造出趋于自由和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尤其是发起人应当承担兜底风险,才能保护债权人和存款人利益,使得收益和风险相匹配,并以此规范、制约民营银行的经营行为,防止因经营不善出现风险外溢和对外转嫁。因此,既要放宽准入又不能一哄而上,必须通过周密的运行机制和监管安排,以确保民营金融机构具有承担、化解和处置风险的能力,承担必要的责任。
努力推进金融和相关领域改革,必须推进制定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必然出现优胜劣汰,有生有死,为保护广大储户的根本利益,必须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以制度保障增强公众对民营金融机构的信心,促使民营银行合法、合规经营,为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提供清算和处置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未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更加富有挑战性,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要有更大的智慧、勇气和决心,才能推动金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