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122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逾2万款理财产品,同比增幅近60%。
利率市场化助银行理财产品转型
结构性产品或成发行主力
随着国内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悄然提速。利率市场化不但对银行的经营策略提出了挑战,而且将让依靠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将面临转型考验。
银率网分析师指出,银行理财业务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重新定位角色,逐步从“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回归到“代客理财”的本位中,未来结构性产品有望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主力军。
利率市场化推进
银行利差收入受压缩
7月19日,央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同时也为未来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奠定了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存在浮动上限的情况下,长期依靠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很难再维持下去。以2012年6、7月份两次存贷款利率调整为例,央行在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从此前基准利率的0.8倍扩大至0.7倍。按照下调0.25个百分点之后存款利率为3%,最高上浮1.1倍即3.3%,贷款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之后为6%,最高下浮0.7倍即4.2%来计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从此前的最小1.473%进一步收窄至不足1%。
随着本次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使得议价能力较强的银行客户可能将取得更好的融资价格,从而令银行的利差水平降低,进而可能进一步压缩贷款为银行带来的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摆脱传统的依靠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模式,积极拓展包括中间业务在内的多渠道以增加银行收入。
银行理财产品
并非高收益“存款”
银行理财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业务之一,不论是发行数量还是资金管理规模都呈现爆发式增长。
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3年上半年122家商业银行共发行20473款理财产品,环比上升24.65%,同比增幅近60%。从资产管理规模来看,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存量规模为9.08万亿元,较2012年年底的7.1万亿元存量规模上升28%。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环境和市场条件均在急剧变化,银行理财产品也需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一步伐逐步转型。
从普通投资者角度来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天然被赋予了银行自身的信用,因此银行理财产品被大多数的投资者视为一种具有较高利率的“存款”。但在法规层面上,银行理财产品既不是普通投资者眼中可以等同于的“存款”,也不是保证本金100%安全的产品。
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指出,随着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预期收益率为主的发行形式也将发生改变。从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最终要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变,这就要求理财业务和其他资产管理业务一样,需要比拼银行对市场判断的能力、投研的能力、资产配置和交易的能力,以及最终为客户创造收益的能力。
结构性产品
未来将成主流
对于利率市场化脚步的提速,银率网分析师指出,未来若银行存款利率放开,对目前主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将是最大的冲击。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按照投资标的划分,2013年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投资标的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二者的混合类产品共计8889款,占比接近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半数。因此银行理财产品需要从投资标的以及产品收益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未来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及投资于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创新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将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
叶林峰也表示,未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将从当前的固定收益类型向资产证券化、结构性等多方向演进。以结构性产品为例,这些产品投资范围广、设计形式多样,迎合了客户的多样化投资需求,在保障部分或全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挂钩衍生产品,使得投资者有机会投资于高收益、高风险的领域。结构性产品与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区别还在于投资者对于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的走势判断促使其成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基于挂钩标的走势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实现情况。随着国内基础衍生工具的不断丰富,银行资产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认识的转变,结构性产品将成为今后国内银行理财发展的方向。
业内人士表示,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看,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以及收益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将导致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明显分化。(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