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公布的首份上市银行中报显示,其代理业务全面陷入困局,一方面代理销售额大幅萎缩,另一方面银行的代理收入不减反增——银行通过多收费实现“以价补量”。
8月9日,华夏银行公布了首份上市银行中报,尽管业绩增长了20%,但资产质量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全面恶化,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其代理业务则陷入困局,一方面代理销售额大幅萎缩,另一方面银行的代理收入不减反增——银行通过多收费实现“以价补量”。
“银行利用其拥有金融客户的垄断地位,对基金、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实施更为严厉的收费政策,这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市场的食物链关系,并没有给客户带来实惠,反而鼓励银行员工恶意误导客户的情况发生。”中国银行业协会一位资深人士告诉中国财富网,“这种趋势从华夏银行的中报中可以明显看出。”
保险代理下降7成
代理业务是各家银行都着力培育的新增长点,代理业务收入对于银行业务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不幸的是,华夏银行的代理业务则全线溃败,仅仅是通过提高收费标准来增加代理收入,变相实现“乱收费”。
对比华夏银行2012年和2013年的中报可以看出,无论是代销基金、券商还是保险,销售规模都出现代理大幅下降。其中,代理保险规模保费收入从1.21亿元下降到2944万元,降幅高达76%;代销基金及券商集合计划产品从142.75亿元下降到116.18亿元,降幅为18%。
但是华夏银行的相关代理收入却并没有同比例下降,甚至出现增长。例如,代理保费收入从324万元下降到179万元;代销基金及券商集合计划产品的收入1167万元竟然增长到1240万元,在销量下降18%的情况下收入增长了6.24%。
“显然,华夏银行是通过加大收费标准来实现代销收入的增长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告诉中国财富网。
华夏银行另一“吸金”秘笈就是对相关产品征收高额的托管费用。因为按照行业内的惯例,如果由华夏银行代理销售某款理财产品,那么该产品的托管一般要放在华夏银行。数据显示,华夏银行托管证券投资基金、券商集合计划、银行理财、信托、保险等各类产品合计526只,托管规模达到5,043.29亿元,同比增长27.62%,实现托管手续费收入23,172.04万元,同比增长103.19%。也就是说,华夏银行托管规模增长27%的情况下托管收入竟然增长了103%,无疑也是通过提高收费实现的。
“理财门”影响仍在
去年年底,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员工卷入理财产品销售风波,投资者购买由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客户经理推荐的“中鼎财富一号股权投资计划”(下称:中鼎一号)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引发群体性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声誉。此事件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夏银行理财门”。
“银行加大理财产品销售费率至少会诱发三方面不良后果,”上海重阳投资一位高管分析说,“一是会挤压其他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导致银行的垄断程度加剧,给银行高管提供了寻租空间;二是由于高额代理费用,容易诱发银行员工的销售误导,进一步加剧‘存单变保单’等现象的蔓延;三是银行并没有让利给客户,相当于扼杀了日益繁荣的理财市场。”他认为,华夏银行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肯定会受到惩罚。
2013年中报显示,华夏银行员工中具有保险兼业代理资格的员工从1767名下降到了1716名,竟然不可思议地出现了绝对下降。而华夏银行的客户肯定也在考虑,被华夏银行征收了高额“买路钱”的理财产品,是否再次误导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