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政策擦边球 中介私借银行卖保险非个案
传多家银行理财经理私下兜售泛鑫产品 泛鑫员工自称买了产品也是受害者
泛鑫美女高管陈怡跑路事件继续发酵。据报道,有客户去兴业银行办理续存,最后被理财经理推荐购买了泛鑫理财产品,知情人士透露,除兴业银行外,四大行等多家银行也存在理财经理私下兜售泛鑫理财产品的行为。不过昨日,四大行广州地区相关负责人均否认与泛鑫签订合作协议。“四大行存在理财经理私售泛鑫产品”的说法也未获监管部门证实。
有业内人士对中介与银行合作卖保险的模式进行质疑,“中介从险企接过业务后再与银行进行销售分成,更不乏中介机构相关人员去银行巡点,这属于打政策擦边球的情况。”
保监会
开展人身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风险排查
要求人身保险公司对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销售的保险期限超过一年的个人人身保险业务开展全面风险排查。工作重点是:是否存在销售保险以外的金融理财产品、非法销售金融理财产品、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侵占或挪用保费和保险金等违法违规行为。
上海银监局
在沪银行均未与泛鑫建代理销售
据银行初步排查,在沪商业银行均未与泛鑫公司这类中介机构建立代理销售关系,目前也未发现通过银行柜面销售泛鑫理财产品,但在排查中发现,有极个别银行客户经理存在私自推介泛鑫理财产品的行为,有关银行正在进一步核实。
据媒体报道,有客户称,原本定期存单到期去兴业银行办理续存,最后被理财经理推荐购买了泛鑫的理财产品。兴业银行相关支行工作人员承认部分泛鑫的固定收益理财协议出自该支行,但称泛鑫并未与兴业银行签订任何“总对总”的合作协议,这是一名理财客户经理的个人行为。
“中介机构跟银行合作的模式属于二次代理,相关法规没有明文禁止。”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从中获得的渠道费用不低于银保渠道的费用,中介公司在此基础上增加1~2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银保产品是在银行现场出单,而中介渠道销售的产品则是去保险公司手工出单,“类似泛鑫这种都是手工单”。
兴业:未与泛鑫有任何业务合作
昨日,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就此事对本报发表了澄清声明表示:经核查,该行从未与上海泛鑫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开展过任何业务合作,也未发现有分行员工存在私自销售泛鑫公司产品的行为,未发现客户在分行网点与泛鑫公司签订相关理财协议。至于泛鑫理财协议中“所属银行”一栏中出现“兴业银行”的名字,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表示,系客户本人用于缴款的银行卡开户银行为兴业银行。
记者还联系了四大行及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广州地区相关负责人,兴业银行、农行、中行、工行、建行等均称他们广州分行所辖地区与泛鑫无合作关系。但据上海银监局方面透露,个别银行确实在排查中发现,有极个别银行客户经理存在私自推介泛鑫理财产品的行为。知情人士称,上述所谓个别银行传为四大行,但并未得到监管部门的证实。
记者走访广州多家银行发现,银行销售银保产品现象非常普遍。一位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对记者介绍,理财经理主要收入靠销售产品的返佣,“保险类产品的提成最高,最高可到产品金额的5%。这也是银行屡次禁止也避免不了员工拉私活的原因。”
本报记者上海现场报道
泛鑫员工:最急的是无解决方案
昨日下午,位于上海市江苏路某写字楼26层的上海泛鑫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仍不断迎来前来登记退保的客户。公司大门关闭,记者多次试图进入都遭到拒绝。
记者了解到,上海泛鑫将旗下员工分为多个团队、体系。记者与其中一支团队联系后获悉,员工自己均购买了五位数以上的本公司理财产品,“现在只是登记退保,没有解决方案,这是让我们最焦急的事情。我们也没办法再安抚客户了。”
员工不乏“富二代”
团队之间不准交流
上述团队的员工A向记者表示,上海泛鑫很可能发不出8月份的工资,不少员工已不再上班。
员工A表示,团队中大多数人只在公司干了几个月或一年,很多人是从证券、珠宝、地产等行业转行而来,大多数人家境都不错,堪称“富二代”,该团队的客户多从员工的人脉圈中发掘。
据多位上海泛鑫的员工表示,公司“人才选拔很严格,选的是高端人才,面试的时候就要求穿戴奢侈品。”员工A表示,陈怡要求员工形象上要有“奢侈感”,“男生头发要弄成什么样子,女孩子必须化妆,都有规定。”员工A表示,泛鑫待遇较好,“底薪7000元起步,因为产品收益可达8%到10%,因此也好销售。”
多位上海泛鑫员工向记者表示,公司严格规定不同团队之间不能沟通。他们对公司到底有多少支团队,有多少员工,有多少客户等信息都不太了解。员工A表示,8月14日前,客户的本息兑付还一切正常,直到看报纸才知道公司出了事。
员工也“放心”购买
多位泛鑫员工坦言,自己对保单与理财产品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白,公司销售的是“保险公司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理财产品”。“我们给客户的就是一份理财协议和一份对应的保单,但公司叫我们不要太理会保单上关于10年、20年年限的事情,说那就是个形式。”员工B告诉记者。多位泛鑫员工表示,让他们自己也放心购买的一个原因是,钱放在银行账户里,通过保险公司扣款,“没有公司截留保费的机会”。
员工A说:“公司给我们的概念是,这个钱交进去,满一年就会回到账上,之前也确实回到账上了。我们之前认为,如果公司是骗子,怎么会成功运作那么长时间?而且它还是行业老大。”
(责任编辑:蒋柠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