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中国股市暂停IPO已经快一年了。这个在暂停之初被理解为“回应市场呼声”的措施,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越来越显示出其负面的影响:除了股市融资功能削弱、大量企业无法上市融资,投资者对市场未来预期不明之外;还为唱空和做空中国提供了新的“靶子”。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危害改革。
第一,长时间停止IPO,令人质疑中国股市的管理能力,对唱空中国股市有利。
我国股市自建立以来,IPO制度几经改革,目前已形成以拟上市企业为“主体行为人”,以券商等中介机构为“专业推举人”,以发行审核委员会为“程序守门人”,以证监会行政许可为“最终放行人”的完整体制,其本质是核准制。由于市场主体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市场化程度、法律监管等方面的原因,这一制度仍有诸多不足,需要不断改革。但是,有人借其中的问题否定整个发行制度,进而提出所谓的“彻底改革”,则不是无知,就是故意了。所谓“彻底改革说”的本质就是推倒重来,就是唱空。
IPO作为股市的一个基础性功能,应当在一定的规范程序下,由市场各方博弈进行。监管者的着力点应当是促使各方面特别是上市公司真实、充分、完整、持续地披露信息;如果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则依照法律进行处罚。应当说,IPO过程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是市场的常态,依法办事就可以了。但现在却出现了集中审查财务、集中梳理常态规则的情形,令人对行政能力、执法能力产生怀疑,也间接打击了发行主体的信心。人们会问,对一个规则如此波动的市场还该不该抱有希望?
第二,长时间停止IPO,令外界质疑中国稳定投资需求的能力,担忧通过改革调整结构的前景。
国家已明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而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股市、债市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主战场。目前,有接近800家公司排队苦等IPO开闸,说明企业的融资需求十分迫切。而我国有近4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规模,有迫切的直接投资的需求。调整结构要从这里果断下手。
我国股市自创办以来,上市公司成长的业绩斐然,20多年来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好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也是如此。截至8月20日,已披露2013年中报的1003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共计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3%;净利润共计2043.93亿元,同比增长13.33%。两项指标均高于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7.6%的增速。进一步壮大上市公司队伍,促进直接融资大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结构,是转型的必由之路。
停止IPO长达近一年,而且至今仍无开闸迹象,令外界担心中国发展直接融资的能力。特别是,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不能继续走政府投资的老路,而应当大幅度提振民间投资。如果IPO市场都不能恢复,很难给外界以扩大民间投资的信心。而民间投资渠道不能尽快扩大,则调整经济结构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当前迫切需要把资本市场功能发挥出来,尽最大努力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
否则,唱空中国者就会进一步把银行放贷为主作为批判对象,强化中国不可能转型的形象;同时,又会把经济回暖说成是昙花一现,打击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信心。事实上,最近一些境外机构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预言到8月底中国经济就会重新下滑。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之际,股市的作用至少要平稳发挥,如果可能还应当把股市作用发挥得更大一些。当前股市当中的问题毕竟是发展中的问题,应当在发展中加以解决;而重点应当聚焦在信息披露上和严格执法上。IPO制度也是如此,长时间暂停无助于IPO质量的提高;应当把IPO作为常态,同时对其中的问题依法进行规范。
我们每一项改革,都不是从“东”一下子逆转到“西”,改革绝不等同于放弃已经取得的成果。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制度,动辄搞“停电大修”,谁还能相信你?
一些不承认中国经济改革和资本市场成就的人,其潜台词是不承认中国的政治制度,资本市场弊端不过是他们利用的借口之一。我们要有主心骨,不要被迷惑;我们还要继续大胆吸收运用他国有益的经验,但是不能放弃自己应有的发展权益。
(证券日报 董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