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还是假的,大概这是艺术品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如果艺术品有了一套完整的“身份编码”,真假之辨也许就能有据可查。8月28日下午,“诚信与传承”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论坛暨“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国行在北京举办。雅昌艺术品鉴定中心成立,中心将联合拍卖行、画廊、艺术家,鉴定在世艺术家的现有作品,为每一件艺术品办一张“身份证”。
“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分为艺术品征集、艺术家本人鉴定、艺术品技术备案、艺术品认证4个部分,将对征集到的艺术品进行纸纤维状态、颜料物质成分结构等物理性状的检测,并颁发高科技防伪的“身份证”。“身份证”中所有的数据信息,包括文字、图片等,将全部纳入数据库,可供查询、验证。
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说:“现在拍卖市场中,有 40%是在世艺术家的作品,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艺术家有责任、有能力把这40%鉴证清楚。等10年、20年后再回头看,艺术市场中就会有大批艺术品的准确认证,起码我们现在认为是非常准确的。”
20世纪90年代初,以“92北京国际拍卖会”为标志,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起步,如今年交易额在2000亿元以上。北京是全国艺术品市场的重镇,占全国总规模的60%以上,2013年1~6月,北京艺术品交易企业的产值达592.9亿元。刚刚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第55条第三款,这意味着落户在上海的佳士得拍卖行可以拍卖古代艺术品了。
市场的繁荣带来了造假的横行,曾有媒体报道,国内古代书画的真迹比例仅在10%左右,近现代书画也仅为20%。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说:“现在收藏与投资并行,有的投资者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甚至还有一些投机者,希望把艺术品迅速地变成有价证券,以至于在拍卖行、画廊中不乏伪作,而且高仿很多。”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主任尹毅介绍,中国艺术品传统的鉴定模式为“经验鉴定”,依据时代风格、个人风格、艺术工艺等来判断真伪。“但随着时代发展,造假水平越来越高,有了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科技造假使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差异趋于零。” 2010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的科研课题“书画科学鉴定系统”通过国家验收,将“经验鉴定”向融入司法体系的“科学鉴定”转型。
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透露,地方文化部门也已经开始探索艺术品市场的立法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管理。今年5月,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室发布了《北京市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首批试点单位。庹祖海说:“政府自己不会设立鉴定机构,而是通过制定法规,对从事艺术品鉴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改变艺术品鉴定没有准入门槛、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的现状。同时,也需要行业协会的参与,和学术、技术方面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