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刘积仁:中国不创新没出路

2013年09月12日 07:24   来源:国际金融报   陈莎莎

  科技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达沃斯论坛上随处都在谈论创新,但是对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中国制造”而言,或许直接的“拿来主义”比自己创造更高效,模仿、复制西方的科技、政策、制度已经司空见惯。那么,为什么现在要如此集中在“创新”上?

  除了空洞的口号,具体到企业实打实的利润,中国真的到了彻底性转折点了吗?“中国制造”真的必须转为“中国创造”才能继续发展了吗?“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没有发展空间的转折点”,达沃斯论坛导师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他具体解释,“这是由创新的投资回报率决定的。以前中国不注重创新,因为模仿复制成本最低,而创新不仅要冒很高的风险,比起直接复制,利润却没高多少。但现在,连小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不创新,已经没办法发展了。”

  创新要勇于犯错

  创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要付出什么代价?犯错,甚至是90%的错误率。美国科技公司Kaggle集团总裁杰瑞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犯错,就没有创新。我们必须对错误毫不畏惧,甚至高达90%的错误率也应该得到鼓励。任何一点创新或突破,都来自千千万万的错误。”

  “我认为达沃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永远不会给你明确答案,而是增加你的不确定性,刺激你更深入地思考,让你从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中挣脱出来,听取不同的声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才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必须提高对错误、对反对意见的宽容度。”刘积仁表达了与达沃斯主办方“英雄所见略同”的思路。

  “你太天真了!”

  让记者非常意外的是,讨论常常变成了辩论,与会者们观点坦诚、锋芒毕露,甚至连各国的政府官员,也坦承地“泄露”本国存在的问题,分享本国经验,而科学家、企业家也大胆地指出别国的“弊病”,甚至直白地说,“我觉得你的想法太天真,根本行不通。”这或许是因为达沃斯的氛围公平开放,而且主要关注思想的交流,因此不分地位、不分身份,甚至不看是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只要有观点,都可以分享。

  为什么要让“外行”来评论高精尖的科技问题呢?怀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达沃斯论坛的媒体全球副总监安吉恩·曼克,他指出这正是达沃斯的特色,“我们的目的就是,不想只是让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讨论,因为只局限在某个狭小的方向上,很难有彻底的创新。创新的行动首先来自思想的开放,那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特别是要关注反对的声音。而与自己不同领域的人,能从崭新的角度来看待旧有的问题,从而找到新的突破点。”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