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头资金”和“过桥贷款”衍生出了一系列灰色融资产业链,加剧银行信贷风险,造成经济实体融资难的恶性循环
不久前,在某地调研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许多小企业主特别感叹这两年大兴其道的“调头”、“过桥”资金利率高得“太邪门”。一位做汽配的小老板诉苦说,他用自家房产在当地一家银行申请了一笔100万元的贷款,“一到还款期头就大。还钱的前个把月,有单子就不敢接了”。
麻烦在于,还了银行贷款后,抵押物还是那个房子,银行还要重走评估、审批流程,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批下来。如果碰上额度紧,有时甚至要个把月才能批下来。但正常的生意周转还要钱,急需用钱时没办法就要找社会上的资金来“调个头”。这时,银行的信贷员会有意无意地告诉你,哪家公司能提供这种短期“过桥”的钱。有次,他按信贷员提供的信息,找到某个投资公司去“过桥”。好家伙,100万元的过桥资金,十天利息就2万元。明知这是烫手的高利贷,还得咬牙拿。“信贷员答应贷款十天下来,如果不不来,或者有意拖个几天,我就惨了。前十天一天2000元利息,超过十天的就要4000元一天。没办法,只能咬着牙拿,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个专门做‘过桥’生意的公司就是信贷员家里人开的”。
这一现象确实非常普遍。有关部门不久前对一批有“过桥贷款”记录的小微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批样本企业一年间在当地各银行的累计贷款117次,共计69915万元。其中,以“过桥贷款”方式归还贷款48435万元,占银行累计贷款金额的69.28%。“过桥贷款”普遍期限短,十天半个月居多,最长一个月,但成本极高。每户企业“过桥贷款”平均融资成本年利率为45.58%,高的甚至要达到50%以上。而当地利率较高的农商行和邮储一年期间加权平均利率只在9.6%至15%之间。
一家服装类企业反映,该企业在银行日均贷款14340万元,全年支付利息1089万元,平均融资成本7.6%,而该企业为了“调头”,民间融资25笔23200万元,日均占用资金1000万元,全年支付融资利息460万元,平均融资成本50%,是银行融资成本的6倍多。高额的融资成本,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财务负担,如果企业长期依赖民间融资等高成本资金,正常的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效益根本无法支撑高额利息的支付,有些地方出现企业老板跑路现象。一位小老板说,“那是一个绞索,只要一套进去,再好的企业也吃不消。”
在经济金融运行比较复杂的环境下,企业遭受市场不景气和资金链持续紧张的双重压力。通过银行融资的企业为了保住其贷款诚信记录,不得不选择门槛低但利息高的非银行融资渠道获取经营和还贷资金,“调头资金”和“过桥贷款”的巨额融资成本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巨大“包袱”。而这种花钱买信用的做法因为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容易掩盖信贷资产风险,这等于是在给银行“埋地雷”,后患无穷。
“过桥贷款”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筹措,交易隐蔽性较强、借贷关系错综复杂,加上一些企业对“过桥贷款”融资情况讳莫如深,造成银企之间信息极不对称,导致银行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跟踪检查时,难以充分掌握企业资金运转的真实情况,直接威胁到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了潜在的信贷资产风险聚集。
“调头资金”、“过桥贷款”大行其道,也有银行内部考核机制的驱使。一些银行客户经理为完成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业务营销任务和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仅关注企业能否按时全额还款,对其还款资金来源情况调查不充分,对企业高成本民间融资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纵容了企业“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一些民间资金平常关键时候帮银行员工拉存款冲量,平常以“过桥业务”做交换,当然,其中难免瓜田李下有利益输送,这极易诱发银行员工的道德风险。实际上,哪家企业急需要钱救急,哪里能提供资金,一些交易的配对成功,都离不开银行信贷人员的“穿针引线“。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自身信贷管理系统的贷款信息,关键人甚至有权决定贷款的循环周转期限,利用职务便利和公信力强的特点,为借贷双方“牵线搭桥”,从中赚取可观的“提成”。
更有甚者,一些基层信贷员甚至支行长,不惜以身涉险,赤膊上阵直接放贷。江苏省丹阳市就发生过一起国有银行分理处主要负责人充当资金掮客,从民间筹措资金后以个人名义直接与企业进行借贷交易,结果资金链断裂连夜跑路的事件,至今杳无音讯,给银行声誉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内控管理制度的失范、失察。
“调头资金”和“过桥贷款”衍生出了一系列灰色融资产业链,加剧银行信贷风险,造成经济实体融资难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小微型企业饮鸩止渴,为维持信用,只能依赖于高利息的“过桥贷款”,而企业自身的实体经营收益很难与如此高额的融资成本相匹配,若长时间高利举债,最终只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并破产。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利用自身的融资优势和银行一味“贷大”的经营理念,获得了银行的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在巨额利润的驱动下,将部分信贷资金用于资金运作,甚至直接参与发放高利贷,形成了一个供需紧密咬合、处于灰色监管地带的高利贷资金市场。最后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给相关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
“调头资金”和“过桥贷款”在一些地方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引发诸多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