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养老话题升温 购买养老理财产品还需谨慎

2013年09月23日 07:42    来源: 金融投资报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该《意见》一出,迅速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养老问题再度跃然纸上。而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的养老方式,养老理财成为了越来越多人选择的养老方式,多家金融机构借此纷纷发行养老理财产品。那么,养老理财产品是否真的“完美无缺”,如何去辨别选择理财产品,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养老理财产品走红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退休金养老的观念、延迟退休等议案的冲击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养老理财的问题。近几年,银行在养老理财产品方面也是不断推陈出新,顺势发力抢占“养老”新大陆,而随着养老话题的不断深入,养老类型的理财产品也成为了投资者所青睐的产品。

  以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为例,记者在其官网上看到,该行发行的这款开放式养老理财产品业绩一路走红,该产品主要分为A、B两类份额,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收益分配形式不同,A类是红利再投资,B类是现金分红。据该行前两个月数据统计,该理财产品7月份的年化收益率高达9.30%;8月份的年化收益率略降,但A、B两类份额的实际收益也均高于6.3%,其中,A类的实际收益率为6.36%,,B类的实际收益率为6.32%。如此“惊艳”的成绩单,势必也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追捧。

  记者走访该银行网点,采访到了正在了解此养老理财产品的许阿姨,“我就是过来了解这一款养老理财产品的,听有朋友介绍说这个保障性比较好,收益率也比较高,我也想为自己养老多做打算,不能只靠那点社保,”据许阿姨介绍,在他们单位,还有很多40、50来岁的老员工想要通过购买这类型的理财产品或者保险产品,但对保险的信任度相对金融机构要低,所以更多的是选择到银行来购买理财产品。

  谨慎购买养老理财产品

  丰厚的实际收益、火爆的人气、养老观念的转变等几大因素造就了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的效益和销量。但看似如此完美的理财产品,是否毫无漏洞?

  “我们这款理财产品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如果达不到收益银行是有回补的,”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咨询相关问题,但当问及若未达到收益,银行回补多少时,该工作人员表示要根据银行业绩来计算。“这个产品是浮动型的,虽承诺5%的年化收益率,但并非百分之百承认必须到达这个预期,也就是说,如果该产品一年内的实际收益率从未高于5%,银行就没钱可赚,不能提取报酬,那么,所谓的收益回补也成为空谈,”某银行分析师向记者解释了相关内容。

  该分析师介绍,这类理财产品是把每月的收益率进行年化,但并不意味着每个月都能打到同样高的收益率,投资收益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某些理财产品个别月份收益较高,尤其将其年化后显得整个产品有很高收益,但投资者实际所得收益率,应当将12个月的实际收益金额总和除以投资本金来计算,而且上述股份制银行的收益率是否还能继续保持高位,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养老理财是弥补社会养老、医疗保障等的不足,从而让自己老有所依,能够保障老年生活,因此在购买养老类型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当更加谨慎。因此,上述分析师建议,“中老年人购买时应当自己分析该理财产品是否适合自身养老要求,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收益,更加要注重产品的长期表现,并能充分意识到产品的风险,金融机构也应当切实地推出适合中老年人需求的养老类理财产品。”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