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三大行首套二手房贷利率上浮5%

2013年09月24日 14:12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8月以来,银行房贷业务日益收紧的冲击波,先由部分城商行爆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随后跟进,而中秋节刚过,深圳国有大行终于按捺不住,首套房(下文中“首套房”均指二手房)利率也开始全面上浮。

  昨日 (9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曾以《深圳地区五大行首套二手房贷利率全线上浮》为题,报道了深圳地区国有五大行中有三家首套房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10%,两家上浮5%。记者随即对广州地区国有大行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地区也有三家国有大行将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了5%。

  五大行三家上浮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广州地区国有五大行的首套房贷利率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记者发现,广州地区国有五大行中有三家已经上浮了首套房贷款利率,包括交行、工行和农行,三家银行统一在基准利率上上浮5%,中行和建行则执行基准利率。交行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不同支行之间政策有细微差别,但基本上一致。

  上浮首套房贷利率的三家银行工作人员都表示,不保证一定能放贷,而且要排队,其中交行工作人员明确指出现在申请要到年底才能放款。当记者问及为何收紧房贷时,农行一位工作人员称:“现在银行政策就是这样子。”

  记者以朋友的身份跟某城商行中层管理人员谈及此事,他向记者说到了近日媒体报道的流动性紧张问题,但其无法确定流动性紧张问题是否成立,以及上调房贷利率是否与此有关。

  不过,据公开资料显示,9月以来,流动性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种利率从9月2日的3.0188%,上涨到9月23日的3.815%;7天期品种从9月2日的3.742%,上涨到9月23日的4.232%;其他各个期限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以一月期品种涨幅最引人注目,从9月2日的4.6%,涨至9月23日的6.004%,涨幅达30.5%

  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最近的流动性紧张还在正常波动范围内,不应做过度解读,而且和房贷的收紧并无因果关系。

  某证券公司债券交易部研究主管何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Shibor利率上涨是正常的季末流动性紧张。另一方面,他认为流动性紧张并不是房贷收紧的原因,“房贷的收紧早就开始了,但流动性紧张是9月下旬的事,两者并不同步。Shibor利率9月过后就会回落,但房贷的收紧还会继续,这是一个大趋势。”

  某银行债券分析师黄小姐也向记者指出:“目前,央行没有像6月份那么坚定地在回笼资金,此次Shibor利率应该是一个时点性的冲高。”

  房贷收紧或是大势所趋

  此前,盛富资本总裁黄立冲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银行对房贷风险的日益警惕是银行收紧房贷的主要原因。昨日,记者再次拨通黄立冲的电话,他依然坚持原来的观点。

  而前述分析人士何先生和黄小姐的看法也和黄立冲的观点基本一致。

  “前段时间,钢贸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类比之下,房地产也出现了明显过热迹象,繁华背后也许暗藏风险,所以银行对房贷风险的警惕性有所加大也是有可能的。”黄小姐向记者表示,“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负债成本在上行,盈利压力在增大,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抛弃利润空间狭小的房贷,选择利润空间更大的贷款种类,比如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等。”

  黄立冲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分析称:“房产税一旦推出(当然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那房屋作为投资品的持有成本就大大增加,从而失去作为投资品的吸引力,房屋需求自然应声下跌。而且,房贷的回收周期很长,有较大的利率风险,收益率却众所周知的低。”

  “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除非相关部门强制银行执行,否则收紧房贷是大势所趋。”黄立冲最后认为。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