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初建数据资源网 科研人员期待有价值数据

2013年09月26日 07:3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大数据挖掘的价值和意义越来越被关注的时候,北京市数据开放走出第一步。一个名为“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www.bjdata.gov.cn)”的网站已经开始试运行。这是由北京市经信委牵头建设,北京市各政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的,去年年底推出了测试版,目前正在试运行基础上加快制定管理办法,预计年底前正式开通。

  对于建立这一网站的初衷,北京经信委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据了解,北京市建立数据资源网的最终目标是把全市政务部门可开放的各类数据全部开放给社会公众,提供数据下载及相关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数据资源经济和社会价值,推动信息惠民和社会化开发利用,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目前,这个网站已汇集了29个政府部门的205类地理空间数据以及部分领域的政策文件,包括旅游、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门类。目前数据下载集中在企业服务、教育培训、旅游住宿、交通服务等方面,企业服务中的土地用途已经有近600次下载,高校、星级饭店、机场班车等数据已经有一定量的下载。

  “我们还将会进一步丰富网站数据,最终达到所有政府部门可以公开的数据都要向社会开放,这需要各部门长时期的努力。”经信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说明今后的方向。

  在这个数据平台上,还可以下载应用程序,目前有两个App可供下载,其中“游北京”是基于iOS平台,发布北京旅游指南、景点、餐饮、促销,推荐的旅游线路、洗手间等,用户不仅可以共享上面的旅游攻略,还能发布自己所写的旅游体会。

  第二个是“爱健康”,这个基于Android平台的应用程序包含了北京市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体检医疗机构等的信息,用户可以使用GPS功能定位附近的医疗机构信息。

  两个App目前都已经有上千用户下载。

  对于数据的上传和下载,北京经信委表示,不管是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只要在北京市政务数据资源网注册,同意网站免责声明的用户都可以在数据资源网下载和上传内容。

  谈到大数据挖掘和利用将会给城市管理、市民生活带来何种便利时,经信委表示,大数据挖掘和利用,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更为细致和准确的数据支持,将极大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能够衍生丰富的信息产品,增强为全社会信息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各种有关大数据的论坛、会议不胜枚举,论坛的主题也开始从意义和务虚讨论转向务实,研讨数据如何获取,如何计算,如何利用。在今年6月一次名为“大数据高端论坛”开始之前的讲话中,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梁胜直接点题:“我更关心的是,大数据到底能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什么?到底能为科研生产活动提供什么?我想,这是政府和市民,以及各行各业都需要的。”

  被誉为“未来的新石油”的大数据,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数据获取却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2012年10月的中国计算机大会,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成立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在谈到大数据应用时,同时提出了担忧:“目前中国许多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部门把一些数据当成自己的,放那里也不使用,也不提供给研究者。大数据需要共享,数据开往,平台利用,这是我国大数据研究的软肋,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因此,对于北京市建立数据开放平台,很多科研人员抱有期待,他们认为如果可以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做法,因为大量政府决策应该基于实际数据。政府把各种数据公开,能够让研究人员群策群力,进行更精确的研究。

  一位从事残疾人无障碍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现在进行一般研究的数据来源比较多,但是真正有用的政府数据我们一般都拿不到的。比方说,残联的数据能提供,可是其他相关的比如民政、卫生、公安的数据就拿不到了。”

  有的科研人员反映,从事研究项目时,一些数据往往只有和政府部门密切合作甚至是签订了项目合同才能拿到,否则就不会获取。可是政府的数据理论上来讲,都是财政投入产生的,除了涉密的以外都应公开的,可是事实不是这样。

  有科研人员去到数据资源网上看了一下,发现各类资料以文件为主,很多数据也都是静态,2011年的居多,这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实在是陈旧。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