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国庆降价不能成一个幌子
每到黄金周,旅游景点涨价趁节打“劫”的做法都会成为舆论批评的焦点。近日,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纷纷按照国家发改委部署,在国庆节期间推动全国约1400家景区实行门票价格优惠,平均优惠幅度约20%。相比此前一些地方“只降无名景区票价”的降价游戏,此次有不少知名景区加入名单。不过这种降价并没有赢得舆论叫好,因为降价幅度非常有限,根本抵不过票价近年的上涨幅度,不过是一种应付指令的象征性姿态。
公众对一些地方将旅游景点当提款机的做法深恶痛绝,客观地说,相关政府部门为了遏制景点乱涨价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这次国庆节推动全国景区降价优惠,还有此前多次冻结涨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8部门就曾出台过“一年内只准降不准升”的禁令,让脱缰的涨价冲动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可是,由于景点涨价缺乏一种制度性、法治化的约束,这些临时性、约束力弱的行政指令无法真正驯服随时想涨的景点。
公众最期待的并不是眼下这种临时性的“国庆门票优惠”,而是在程序上让景点不能想涨就涨。国庆期间是旅游的黄金季节,人们都赶在这个时节出游,景区本就人满为患,旅游的休闲质量本就非常低。所以,常有人开玩笑说:毁掉一首好歌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当手机铃声,毁掉对一个景点美好想象的最好方式是国庆时去那里。
其实从常识来看,这个时候景区“降价优惠”是反经济学规律的,本就人满为患,成了看人而不是看景,景点还降价优惠,等于是进一步用经济学的手段将人往景点推,只能让景区更加不堪重负,进一步降低了国庆黄金周的旅游质量。以反常识的行政指令让景区降价,表面上取悦了游客,实际上既害了景区又害了游客。
更重要的是,景区国庆降价不过是一个幌子,以形式上的小恩小惠掩盖了景区涨价失控的现实。一方面,这种降价不过是做做样子,象征性地下浮一点做给上级部门看,以小小的“降”掩盖此前大大的“涨”,玩朝三暮四的降价游戏忽悠一下舆论;另一方面,这种不情愿的降价只是临时性的,国庆时“被迫”降了,国庆后怎么办呢?令人忧虑的是,出于“降价吃了亏”的想法和补偿损失的冲动,节后可能会出现报复性的涨价。
这不是杞人忧天,此前发生过这样的事。记得几年前8部门发布了“一年内只能降不能涨”的禁涨通知,在行政指令的压力下,当年确实没有听到涨价声,乱涨价被冻结。可禁涨令一到期,涨价冲动被压抑了一年的许多景点就迫不及待地集中涨起价来,当时的媒体调查显示:2009年8月,国庆来临前,国内多个景区涨价,涨价景点涵盖了四川、北京、贵州、天津等地区,不少景点涨幅很大,显然是对一年禁涨的报复性反弹。
直接通过行政指令要求“一年禁涨”或“国庆降价”,只能管得了一时,一时之后的涨价反弹会把矛盾以更尖锐的方式暴露出来,这不是公众希望看到的结果。公众希望景点降价,但更希望涨价的权力能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景点乱涨价的关键在于“深陷涨价利益的地方政府自身主导定价”,只有对这种定价权进行严厉的约束,才能避免公共景点成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
(责任编辑:华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