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上海研究征收拥堵费 引发其他城市"效仿"担忧

2013年09月29日 07:17    来源: 法制日报     

  “北京、上海正在研究征收拥堵费”的消息再次甚嚣尘上,不仅引起了两座“大堵城”市民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全国其他城市群众的“效仿”担忧。拥堵费能否治愈城市“拥堵顽疾”?

  对于拥堵,我们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治理了,而治理拥堵,没有一招鲜的好办法,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征收拥堵费是一些发达国家成型的经验,我们不妨拿来借鉴一下。

  拥堵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和路之间的矛盾,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车和路之间的矛盾,因为,人们大都会用成本会计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有了拥堵费,人们到易堵路段也往往是城市核心繁华地段的出行成本增加了,一些人就会选择更廉价的出行方式,比如公交、地铁、自行车等,上路的车辆,尤其是到易堵路段的车辆就会减少,缓堵的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

  有人担心,拥堵费会增加民生负担,其实,这种担心不一定成立。在交通易堵路段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可选的情况下,那些宁可长期交拥堵费也要开车的人大都不差钱,拥堵费对他们而言根本算不上负担,而那些差钱的人为了规避拥堵费可以不开车,即便偶尔开车,交的拥堵费不会很多,拥堵费也算不上负担。

  征收拥堵费的模式应该科学合理。到底是应该通过停车场征收?是在易堵路段、区域设卡征收?还是车辆包月征收?或者采取其他征收方式?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征集民意,拿出最优方案。

  还需强调的是,征收拥堵费不能为了收费而收费,不能成为一些单位或个人的敛财手段。拥堵费的征收和支出都必须公开透明,遵循严格程序,充分接受社会监督。拥堵费必须取之于拥堵,用之于缓解治理拥堵。

  征收拥堵费也需要其他缓堵措施相配合,有关部门还应该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便捷度和舒适度)、减少公车数量、科学管制车辆、优化城市交通管理、合理谋划停车区域等方面多下功夫。

  当然,征收拥堵费也是一种改革,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政策。既是改革就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就继续推下去,如果有了效果,但不明显,就想办法调整完善,如果试行一段时间后对缓堵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只换来差评一片,就应该及时喊停。

  河北省滦南县工商局 李英锋

  城市征收拥堵费,给人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感觉。征收的费用少了,起不到效果,花几万几十万买的汽车,不能因为多个百八十的费用就停驶;征收的费用高了,那城市道路迟早会成为富人的天堂,既不能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还会给政府留下敛财的恶名。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政府面临的社会顽疾越来越多,城市拥堵只是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单纯靠征税或收费来解决,显然治标不治本。因此,治理城市拥堵必须有着长期的整体规划,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配置,科学管理城市道路,科学规划居住区域,全面提升驾驶人素质和交管人员的执法水平等方面着手,才能下好这盘大棋。

  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淮舜分局 朱宗保

  城市拥堵需要从治理车辆管理汽车行路上下功夫,比如可以采取交通单双号限行,道路分开行驶,强化城市主副干道通行疏通引导,加强交通信号现代化建设以及增加交通交警指挥等途径实现车辆的合理科学快捷通畅。通过合理的交通管制以及分派一定量的人力导引办法促进车辆有序行驶,快速流通不拥堵。另外解决城市拥堵还需要做好车辆停靠管制,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停车泊位,减少道路车辆行路压力。

  湖北省丹江口市柏树岭学校 陈涛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