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正式挂牌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引发世界关注。其原因在于,全球化时代,经济大国的重大改革创新,不仅具有国内示范意义,更具备国际战略意义。
应局:直面全球改革竞赛
今天,改革创新是全球共同话题。对于中国而言,能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改革竞赛中胜出,实现经济奇迹“第二季”,上海自贸区是一项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关键举措。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分析称:“上海自贸区获批表明,北京清楚中国经济转型是大势所趋。”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自贸区改革措施)是中国政府试图将投资驱动转换为更侧重于创新驱动的长期改革蓝图的组成部分。”
次贷危机五年来,通过结构性改革重新确立自身竞争优势,是各国的迫切任务。在美国,力推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的奥巴马政府正在扭转危机前过度依赖金融和内需的发展模式。在欧洲,化危为机加速一体化进程、转变福利国家政策、释放私营部门活力成为共同战略。在日本,“安倍经济学”将短期刺激政策和长期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以求走出多年不振。
对于前期出现经济减速、资产动荡的新兴经济体来说,结构性改革更是任重道远。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历史上只有十分之一的新兴市场可以在三个十年内保持5%以上增速,如果不能锐意改革,就可能跌落“中等收入陷阱”。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不少国际观察人士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意义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相提并论。《彭博商业周刊》亚洲主编德克斯特·罗伯斯写到:“在中国首次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三十多年后,为启动改革和吸引外资,中国领导层正在再次尝试。”
从诞生之日起,上海自贸试验区就频频被外界解读为本届政府的改革“风向标”。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上海自贸区改革……其核心在于重新定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权力分界,通过“制度创新”而非“制度优惠”来释放新一轮增长动力,这正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核心所在。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改革的发令枪已经打响,谁能尽快摆脱掣肘、推进改革,谁就能领跑新一轮全球增长竞逐。
破局:突围全球贸易谈判
后危机时代,主要经济体占领全球贸易格局高点的博弈加剧。有专家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突破新一轮国际自由贸易谈判包围圈的破局之举。
在国际贸易领域,话语权和规模并非总成正比关系。尽管中国有望很快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但在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上,中国却面临严峻局面。英国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说:“从国际自贸格局来看,中国目前挑战巨大。”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针对中国的政治意味显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告诉新华社记者。由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迟迟难以推进,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决定另起炉灶。目前由美国主导的新一轮全球自贸谈判已形成了太平洋(TPP)和大西洋(美欧自贸谈判TTIP)两翼张开格局,而目前看,中国在这个格局之外。
在日本近期宣布加入TPP谈判后,美国在环太平洋建立一个占全球贸易约三分之一的“超级自贸区”的构想开始逐渐成形。高盛高华分析师刘陈杰和孙贤兵分析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没有进一步的优惠政策来增强自由贸易,TPP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会日益凸显。
《日本经济新闻》已经注意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对全球自贸谈判新格局的影响,“中国的想法是……打好自由贸易的基础,以便在未来参与TPP谈判”。全球围绕上海自贸区和TPP关系存在诸多猜测,但不管怎样,将既有贸易规模“变现”为贸易规则话语权,并为新一轮贸易繁荣铺路,是中国在全球博弈中的重点所在,而上海自贸试验区有望成为中国参与新的国际规则制定的起点。
布局:打造金融全球实力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梅开二度”,意味着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从贸易层面升级到金融层面,这一长期布局有望实质性提升中国经济的影响力。
总部位于日本的《外交官》杂志日前刊文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可能涉及的金融改革意味着“中国的全球整合将不再只局限于贸易,而是将快速外溢到金融领域”。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总体方案,未来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举措。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人民币目前已经跻身全球十大交投最活跃货币行列。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有赖于中国金融改革提速。美国战略预测公司近期的分析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朝着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迈进,中国将不得不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领域。
英国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苏珊·斯特兰奇曾将“金融实力”列为国家实力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她认为这种结构性力量将可通过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为国家利益服务。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的金融实力要在全球化层面“越级而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上海自贸试验区这块“金融试验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