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来势汹汹”!
这是香港某财经报纸的标题。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标题蕴含的欢呼、惊奇、感叹、警示乃至羡慕嫉妒恨等复杂情绪和意味,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香港舆论对上海自贸区的态度。
近期香港媒体有关上海自贸区的报道、分析可以说是无日无之。从宣布上海将要设立自贸区那天起,媒体就开始拿着放大镜研究有关自贸区的所有信息。特别是有关金融创新和开放,稍有风吹草动就被放大解读。如今自贸区正式挂牌,各大媒体纷纷派出报道组进驻上海,从马路换路标,到香港金融服务业抢滩进入,报道全面而深入。
集中关注的是金融创新。按照金融创新的构想,区内人民币将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也可以跟随市场自由波动,这样一来,确实可为中国推动全面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进行具体试验;一旦相关金融细则出台,允许银行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则自由贸易和离岸金融的功能,香港再非独有。香港金融业将面对实质而严峻的竞争。
这也就不难理解香港媒体特别注意有关自贸区金融改革会比较谨慎的说法。有分析认为,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基本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实行。围绕自贸区内外资金自由流通,尤其是境内银行与自贸区分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央行及银监会将会严格管制,以防热钱流入套利。也不排除央行等相关部门采取额度控制与产品清单准入的双重监管措施,杜绝热钱藉自贸区流入境内。对于利率市场化,香港媒体很注意内地央行资深官员表示担心的表态,引述称“这应是全国统一的计划。若率先在上海自贸区内实施利率市场化,恐怕全国存款都会被吸到自贸区去”。
但共同的认识是:步骤或许会有不同考虑,但迈进只是迟早的问题。
站在中国发展的角度,当然是欢呼上海自贸区深远的改革创新意义,这一条,香港媒体极为关注,分析也相当透彻。不少评论都将上海自贸区的挂牌与开发浦东甚至设立深圳特区相提并论,把自贸区的改革创新意义看做是新一届政府大手笔改革的开端,是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奠基的起步点,影响深远。
但站在香港自身面临冲击和挑战的角度,心态就复杂了。上海自贸区到底会给香港带来什么影响?香港应该怎么应对?这是香港舆论讨论的核心。
用习见的套话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机遇和挑战哪个大就见仁见智了。有评论把上海与新加坡当做香港的参照物。认为过去十年,现代双城记的主角是香港和新加坡,“这个双城之争,香港无得输(不会输)的是阿妈是中国,新加坡是没有靠山的。”未来十年的双城记,主角是香港和上海“但故事开始变调,上海不同于新加坡,上海才是阿妈的亲身仔。”
担心“阿妈”给上海吃偏饭有夸张和调侃的意味,其实理性的舆论更多是讨论香港如何“战胜自己”,如何“有所作为”。香港这些年保持了一定的发展,但产业结构畸形、升级缓慢带来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如何跟进内地的改革和发展“主动性地”调整和发展是下一步的重点。从这个角度讲,上海“来势汹汹”对香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家不是都喜欢讲“倒逼”吗?
多个媒体引述财金界代表性人士的话称,香港仍具备制度方面的优势,上海短期内难以形成实际威胁。且内地经济总量日趋庞大,需要市场提供更多、更成熟的金融服务,足以容纳两大金融中心并存,香港可与上海探讨就金融业务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力争实现“双赢”。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