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石油沥青是石油炼化的下游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用于铺筑道路路面的石油沥青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伴随着原油价格的波动和石油沥青市场供求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石油沥青价格波动频繁而且幅度较大,国内石油沥青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
为进一步健全石油沥青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石油沥青市场的平稳运行,为石油沥青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企业提供必要的避险工具,促进现货企业的稳健经营,提高自身竞争力,2013年9月1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关于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石油沥青期货交易并挂牌石油沥青期货合约的批复》,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石油沥青期货。石油沥青期货将于10月9日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也将进一步健全石油类期货品种体系,为今后上市更多的石油期货品种积累经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本报特约请国内石油领域专家就石油沥青期货功能作用、对我国能源期货市场及其他能源期货品种推出的影响撰稿,以馔读者。
世界石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区域。其中,北美和欧洲都已度过石油消费高峰期,近6年消费总量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从2006年的20.92亿吨下降到2012年的19亿吨,降低约2亿吨,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然而,受国际市场交易传统等因素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仍是全球石油交易的价格基准。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经济发展仍呈现出资源依赖型特征,石油天然气需求刚性增长的状态仍将持续。自2002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石油消费量从2.46亿吨增加到4.92亿吨,年均增加2460万吨;原油净进口量从6220万吨增加到2.69亿吨,年均增加2064万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量的42%。
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体系尚待完善,很多能源数据还缺乏透明度,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石油消费、进出口数据会成为国际炒家炒作国际油价的因素,“中国能源威胁论”也经常成为美欧媒体攻击我国能源“走出去”的口实。
虽然中国已经是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净进口国,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依然很弱,进口原油价格不得不被动、单向依赖国际市场,对行业经济和国家利益影响很大。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我国的进口成本将会增加约20亿美元。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合理的世界石油市场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
因此,如能建设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基准期货价格,完善石油市场体系,用市场优化油气资源配置,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原油期货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及实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原油期货有利于形成反映中国石油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传统上国际油价以北美和欧洲为主导,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因为长时间以来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发展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北美和欧洲的石油消费在全球石油消费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因此,北美和欧洲的油价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国际”油价。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经济的崛起,亚太市场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消费增量中所占的份额最大,不应该仅由北美和欧洲的油价代表“国际”油价,美欧市场油价已很难客观反映亚太地区的供需关系。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却没有相对独立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参照市场原油价格来调整国内的原油炼制活动和成品油价格,虽然价格水平与国际接轨了,但往往无法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习惯、季节性变化,不利于指导国内成品油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活动,有时国内市场相对过剩却不得不参照国际原油市场调高油价,有时国际市场过剩但国内由于价格不到位却出现“油荒”现象,价格信号扭曲了正常的资源配置,甚至陷入资源错配和逆向调节的怪圈。这些现象客观上要求我国建设本国的原油和成品油期货市场,促进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的形成,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原油期货有利于我国参与原油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目前全球石油消费的三大区域北美、欧洲和亚太之中,北美和欧洲都已形成了非常权威的价格基准,即北美地区的WTI和欧洲地区的布伦特,亚太地区则普遍以迪拜和阿曼原油均价作为原油贸易的价格基准,但后者与前两者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一是北美和欧洲是以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亚洲则还是以现货的评估价作为基准价;二是北美和欧洲的价格基准在消费方,而亚洲的定位基准在生产方。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亚太地区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原油期货市场,因此亚太地区原油贸易就缺乏一个能反映本地区供需关系的、既有利于提高出口国积极性、又有利于维护进口国利益的价格基准。建设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能为生产方和消费方共同接受的价格基准,促进公平的国际原油贸易秩序形成。
原油期货有利于形成公开、透明、稳定的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市场价格是调节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杠杆,我国要在国际石油资源配置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国际石油价格形成的规则制定和监管体系中占据主动,争取形成一个能够打破国际垄断控制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在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不仅可以吸引大量交易者参与竞价,形成公平价格,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掌握石油市场的规则制订权和市场监管权,增强中国在国际石油交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增加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国因素”将在我国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下直接反映在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上,而不是由国际资本炒作反映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只是被动单向接受国际市场交易的结果。
原油期货也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般认为,战后美国凭借政治经济强势地位,使美元成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
当前,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地位日益提升,这些都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油期货的战略性顺应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家战略。尽管目前国际原油现货贸易和期货市场普遍采用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非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市场尚未有成功的先例,但我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贸易增长和投资套保需求与其它国家相比有明显的数量级的区别,基于 “中国因素”、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应该有成功的可能。
二、开展原油期货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现货市场主体缺乏。我国国内的原油市场基本由中石油、中石化所主导,现货市场主体缺乏,这是我国发展原油期货市场面临的现实。我国目前的石油流通体制、进出口管理体制是长期形成的,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在原油的生产、炼制、进出口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原油期货的推进与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能等到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到位再来推进原油期货的上市,可以在原油期货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石油流通体制的改革。由于原油期货采用保税交割,因此目前的进出口政策不会成为上市原油期货的直接障碍。
但长远来看,目前的进出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国内市场和保税原油市场、国际市场割裂开来,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需通过改革逐步加以完善。目前国家正在部署逐步增加原油进口主体,稳步推进石油流通体制改革。
三、有关建议
(一)我国建设原油期货市场应抓紧推进,如不抓紧将可能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日本、印度、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在政府的支持下,陆续上市新的能源期货品种,以谋取亚太石油市场定价中心的地位。同时,以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洲际交易所为代表的欧美老牌的能源交易所通过与亚洲国家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强与亚洲各交易所在技术系统、合约规则、结算体系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强化自身价格体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我国由于没有相对独立的石油市场体系,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定价不得不被动、单向参考国际市场价格,这样的价格难以真实反映我国国内石油市场的供需现状。
一旦上述国家上市的原油期货合约在亚太石油市场中的定价地位相对确立,我国将可能失去在亚太建立石油定价中心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在亚太甚至世界石油市场中将陷于被动地位,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石油公司管理价格波动风险,更不利于维护我国的石油经济安全。
(二)我国具有建设亚太石油期货市场的市场基础,但还需不断完善政策环境
美英两国的原油期货市场成为全球原油价格的定价基准不是偶然的,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油消费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第三大原油生产国,英国也是欧洲大国英、法、德、意中唯一有一定原油产量的国家(1999年原油产量高达1.37亿吨,2012年原油产量仍有4500万吨),这是美国和英国原油期货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我国也是亚太地区唯一一个既是原油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原油进口贸易大国的国家,这是我国建设原油期货市场的基本条件。
但另一方面,我国原油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参与主体缺乏、原油流通受限,这一现状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可能还会受到制约,这是我国发展原油期货市场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石油市场的现状,是长期形成的,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合理性,这一历史形成对于我国保障石油供应、维护战略安全也起过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原有的石油定价机制和石油流通体制,因其市场化程度低将越来越不符合市场规律和发展趋势,到了要下决心探索培育新机制的时刻。以适度市场化为基础,发展原油期货市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有利于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提高国有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三)遵循国际贸易惯例、尊重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建设国际化的原油期货市场
世界石油市场的基本格局呈现生产与消费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客观上使得石油市场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跨越国界和洲界的全球性市场,大约65%的原油是通过国际贸易进入消费地的。中东、苏联、非洲和中南美洲产大于需,成为四大石油净出口区;亚太、西欧和美国存在石油缺口,成为三大石油净进口区。
我国建设原油期货市场,必须立足全球资源分布、生产发展、贸易流向、消费升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立足于通过建设完善国际化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使得中国在使用全球石油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取得相对有利的地位。为此,我国一方面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国内的石油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建设一个石油来源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石油价格市场化的石油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配套相关的市场准入、外汇、税收和海关政策,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参与,建设一个国际化的原油期货市场。
鉴于我国现有石油流通体制的现状,上市原油期货的一些条件仍不完善,原油期货从上市交易到真正发挥功能作用还需要较长时间,还需要配套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但原油期货毕竟是符合市场化发展方向的新机制,宜尽早起步,为以后发挥市场功能奠定基础。发展原油期货市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达到的规模和所处的阶段产生的内生需求,是国际石油市场结构性变化带来的历史机遇。我们应从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维护国家石油经济安全的高度,大胆改革、创造条件,推进原油期货早日上市。
(作者为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能源局前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