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启新股IPO的脚步越来越近,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频现“变脸”现象值得监管部门关注。
发行人发行新股,无非是为了募集到一定数量的资金,并投入到相关募投项目中。募投项目投产后,如果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无形中将有利于增厚股东权益,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事实上,今年创业板表现神勇,与诸多公司募投项目纷纷投产有关。虽然发行人曾在招股说明书中信誓旦旦地表示相关募投项目将投入多少资金,但实际上募投项目出现“变脸”的却不少见。
一种情形为募投项目出现大面积“变脸”现象。振东制药不仅是首家因违规而遭到深交所公开谴责处罚的创业板公司,更是募投项目大面积“变脸”的典型代表。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振东制药4个项目需要募集资金3.06亿元,实际圈到手13.97亿元。4个项目中有3个因各种原因要么终止要么变更,涉及金额2.55亿元。也就是说,振东制药八成募投项目出现“变脸”,几乎将招股书“全盘推翻”,其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另一种“变脸”情形为募投项目的零投入。以创业板为例。355家创业板公司中,募投项目累计有2407个,其中有2137个项目或多或少有资金投入,但有270个项目至今零投入,占比超过10%。由于创业板公司普遍超募,270个募投项目零投入,显然不是资金方面存在短板。
其实,零投入的募投项目中,有的创业板公司上市时间较早。当初急不可耐地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最终却是零投入,在市场资源被大肆浪费的同时,也须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募投项目“变脸”早已成为市场的一种“常态”。一方面,这折射出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弊端。由于新股发行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辅导、上会审核、核准发行再到最后的发行新股,在经历一系列的“折腾”之后,某些上市公司当初的募投项目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时过境迁”,此时如果再将资金投入,无异于浪费,变更或零投入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市场监管方面的缺失与缺位。其实,为了成功上市,不少上市公司本来不需要或不想投资相关项目,但为了满足发行的要求,而不得不编造一个或者多个项目出来,这些项目最终成为“被变更”与“被零投入”的对象而受到抛弃,然而,对此监管却很困难。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编造项目上市,其行为与绿大地、万福生科造假上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属于欺诈发行,也是对法律法规赤裸裸的挑战。
IPO重启会成为现实,如何防范甚至杜绝募投项目频现“变脸”的现象,显然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特别是对于编造募投项目造假上市的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