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2013年还未走完,但市场的上下颠簸仍然令人心有余悸,年初小幅上涨的成果很快就被4个月的急速下跌吞没。
同样是在今年,对中国私募界而言,却值得隆重书写,尤其是新 《证券投资基金法》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让出身“尴尬”的私募终于有了正规军的身份。
2013年注定是疯狂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目睹了私募大佬但斌失意贵州茅台,也见证了上届私募冠军银帆投资遭遇的人事变故,我们更期待的是,到了年末看看“公募一哥”王亚伟在进军私募后能否延续传奇,也许我们在这一年还会看到更多的精彩与无奈……
除此之外,这一年我们还将有幸看到“2013年度中国十佳私募基金”的评选盛会,一同见证中国私募的力量。
焦点人物
但斌、林园死守贵州茅台
“到2014年9月11日,若茅台股价不到300元,请客吃饭。”
上面这句话是前段时间A股投资圈最热门的讨论话题,因为该说法出自有“中国巴菲特”之称的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但斌。
然而,2013年8月31日,贵州茅台中报出炉,其净利润同比仅增长3.61%,惨淡的业绩遭到市场用脚投票。公告出炉之后的首个交易日——9月2日,贵州茅台即遭空方袭击至跌停,此后股价更是创出了3年以来的新低。
除了发出“请客吃饭”的赌约,但斌还将持有贵州茅台的举动比作“矢志不渝在上甘岭上奋战”!
一直以来,贵州茅台是A股的一面旗帜,“高分红、高成长”是它最显赫的标签,其股价曾一度高达266.08元,但斌也曾在贵州茅台上获得丰厚收益。
事实上,但斌对贵州茅台的喜爱由来已久。《每日经济新闻》记 者 了 解到,每次市场出现对贵州茅台不利的信息时,但斌总是选择 乐 观 面对,这种“死多头”的举动招致越来越多的非议与不屑。
不过,但斌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样属于知名价值投资者的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林园也站出来力挺茅台。2013年9月3日,就在贵州茅台惨遭跌停的第二日,林园在微博上秀出茅台仓库图片:“今天上午去茅台区域大库提货,库存很少,据管理员说最近提货的人多。”
林园还写道:“茅台经销商卖的都是当月的货,他们的下线又不敢多进货,‘三公消费’已不存在,炒家也不存在,那么现在茅台酒卖给谁了?只能是民间消费。前几年茅台涨价是供求不平衡的结果,现在是平衡的。只要房地产不出问题,茅台酒价格上升是必然的。”
作为贵州茅台的“死忠”,不知道但斌、林园对茅台的厚爱能否持续至贵州茅台这段最艰难岁月结束的那一天?
“公募一哥”私募掘金
这是一家神秘的私募,没有公布净值,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甚至连网站都没有,但其操盘者的名气却是冠绝A股,它就是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管理的千合资本。
2012年9月,在退出公募基金仅仅4个多月后,原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王亚伟选择投身私募基金,让此前业内的传闻成为事实。
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登记信息,千合资本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成立时间是2012年9月28日。王亚伟全额出资并担任公司总经理及执行 (常务)董事,张富荣担任监事。
王亚伟“公转私”后,2012年底,千合资本第一只信托产品“外贸信托均沣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宣告成立。
“公募一哥”的号召力果然非同凡响,外贸信托均沣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轻松募得20亿元,光固定管理费率就达到2.5%,认购门槛最高达2000万元,连创中国私募史上的多项记录。
从王亚伟5月初离职华夏基金至今,上证指数累计下跌逾200点,王亚伟在2000点附近复出被一些市场人士解读为“抄底”行动。带着明星的光环,王亚伟成为整个2013年A股市场最受关注的人物。
目前,上市公司三季报已经陆续拉开帷幕,可以预见的是,王亚伟的一举一动又将成为市场焦点。从半年报来看,王亚伟旗下的千合资本共现身16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但从公开的少量信息来看,王亚伟似乎并未延续传奇,上半年的收益率低于不少私募。不过世事无常,三季度的王亚伟或许正在迎头赶上。
焦点公司
昔日私募冠军呈瑞解体
目前,在上海呈瑞投资官网投研团队的信息里已经找不到有关其创始人芮崑的只言片语。
来自全景网的消息称,呈瑞投资已经于今年上半年解体,公司创始人芮崑已经清空手中股权,公司巅峰时期12名研究员、5名投资经理的团队已然只剩下1个研究员和2个投资经理。
出身公募的芮崑是顶着旗下产品上投摩根双息平衡6年回报率为131.65%的光环在2010年与他人联合创立呈瑞投资的。
2011年,A股尚未从2010年“秋季风暴”的大幅回落中缓和过来,年初稍作挣扎之后便一路下行连创新低。这一年,实现正收益对于部分私募产品来说成为了一种奢望,更有一众曾经的私募大佬最终选择清盘离场。
于是,呈瑞1期31.31%的净值增长也就成为了2011年私募行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并最终毫无争议地夺得了当年私募产品收益率的头把交椅。而该产品再度于2012年获得行业排名季军的优异成绩,更是让外界对其未来实现“小鱼变大鱼”充满了信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虽然无法获悉呈瑞投资为何会在2013年分崩离析的具体原因,但在2011年,其旗下多只产品中仅有呈瑞1期一枝独秀的尴尬现实,其实便已经向外界暴露出了其内部存在的隐患。
在2011年呈瑞1期夺冠当年,呈瑞投资分别于4月、7月、8月、10月、12月连发7只产品,相较于呈瑞1期在市场困境中实现的逆袭,新发产品在当年却无一例外地均以跌破净值收场。
对此,芮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未来将把实现所有产品业绩同步性作为一个努力方向,而风险控制将作为公司实现业绩同步性在制度上的保障。
然而截至目前,呈瑞投资旗下产品,仅有呈瑞1期交出了累计收益率为145.32%(截至9月30日)这样令人满意的答卷,呈瑞价值1期和呈瑞优势1期累计收益则分别仅为4.75%(截至10月11日)和11.29%(截至9月30日),更有5只产品仍处于破净状态,累计亏损在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不等。
黑马银帆灵魂人物出走
私募行业的“冠军魔咒”仍在延续,常胜是这个行业的顶级奢侈品。2012年玩得风生水起的银帆投资也没能迈过这道坎。
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银帆投资总经理王涛已经不在公司了。但该说法尚未得到银帆投资方面的确认。
此前,据《华西都市报》报道,银帆投资“三驾马车”的形势有变,其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核心人士王涛和郝毅的持股比例均大幅降低至5%(此前他们各持有30%,亦有说法为20%)。
上述人士称,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或是基金经理觉得发行私募产品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心血相比太低,而对于基金经理和股东之间是否存在理念不合以及利益纠纷的问题,他则不甚了解。
银帆投资在2011年市场处于下行趋势并难言反转之时,于三季度连发3只产品,其中后来为外界所关注的银帆3期当年便实现了正收益,随后更是在2012年以54.44%的收益率羡煞旁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11日,银帆3期连续两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50%,其最新累计净值为2.5155元。
对于这种超乎市场想象的业绩,银帆投资曾公开表示,最重要的是,公司能够严格做到知行合一:2012年初,公司得出了2012年将以结构性行情和阶段性行情为主的结论,制定了与之相符合的投资策略,并一直使用该策略进行投资;今年年初,银帆投资对于2013年的市场判断为牛熊转换,指出投资者需要把握三点,即:“股市制度改革、估值、经济周期”,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周期搭台,成长唱戏”会在今年某一阶段表现得较为明显。
银帆投资曾经的判断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焦点政策
新《基金法》将私募纳入监管
“阳光私募”可谓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大特色。但是阳光私募在A股市场的发展也颇为曲折,由灰色地带真正走向“阳光”,私募人已经走过了10年的征程。
2003年8月1日,国内首只阳光私募基金云南信托-中国龙资本成立,直到今年6月1日,私募行业才有了自己的正式地位。从此,“私转公”成为一种可能。
2013年6月月1日,新《基金法》正式实施,私募基金被纳入法律监管范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基金法》新增的第十章共10条规范对象均是针对非公开募集基金,内容涉及合格投资者制度、运作分配信披制度、备案制度、托管制度、允许达标私募开展公募业务等方面。
新《基金法》认定,非公开募集基金财产的证券投资,包括买卖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债券、基金份额,以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
此外,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新《基金法》规定,专门从事非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的基金管理人,其股东、高级管理人员、经营期限、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等符合规定条件的,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可以从事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
这意味着,国家将阳光私募纳入法律监管的同时,一些私募也取得了合法“身份证”,阳光私募得以真正沐浴在“阳光”下;与此同时,私募基金还将享受税收、开户以及发行公募产品等政策上的支持。
行业动态
私募吹响进军公募号角
2013年对中国私募而言尤其值得隆重一书。6月1日,新《基金法》正式实施,私募基金被纳入法律监管范畴,新增的第十章共10条规范对象即为非公开募集基金。至此,私募在中国终于取得“合法身份”,成为了“正规军”。资产管理行业“私奔公”的前奏似乎已然唱响。
根据规定,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申请开展基金管理业务,必须满足:具有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最近3年管理的证券类产品业绩良好;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有效;最近3年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稳健;实缴资本或者实际缴付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3年证券资产管理规模年均不低于20亿元这些条件。
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 “身份认证”,阳光私募终于见到了“阳光”,以后可以作为独立机构发行基金产品。虽然业内普遍认同放开公募业务是个机遇,但是也有部分人士表达了对此的担忧。有私募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募与私募对于客户定位截然不同,私募一直面对的都是大资金客户,若转而去面对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公募业务,肯定会不习惯。”
事实上,相对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如缺乏有实力的股东背景,起点较低,资本劣势明显等。但私募的优点就是机动灵活,来自监管层、股东层面的框架约束较少,且私募基金产品面临的投资者数量通常更少,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更为便利,进而有利于基金经理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和特色。
让人欣慰的是,“私转公”已经有了吃头啖汤的先行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星石投资在其官网的组织架构图中新加上了“公募业务部(筹)”这一分支,这是首家明确表示将开展此类业务的私募基金公司。另外,景林资产管理公司也在开始招募公募业务人员;而深圳金中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有此意向。
多家私募涉足对冲基金
对冲,是一种旨在降低风险的行为或策略。通过对冲,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乃至化解投资风险。
不过,尽管强调对冲风险,但由于对冲交易涉及的通常是高风险资产,在系统性危机发生时,对冲基金也难逃被波及的厄运。所以对冲基金仍被北美的证券管理机构列入高风险投资品种行列。
即便如此,由于超高的潜在收益率,投资者仍然对对冲基金趋之若鹜。在经过金融危机期间的重大挫折后,近来对冲基金很快又恢复了元气,再度繁荣起来。
但在A股市场,由于长期缺乏做空机制,一直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对冲基金。不过近两年,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转融券、国债期货的相继推出,A股终于有了诞生对冲基金的土壤,一些大的私募基金纷纷涉足其中。
2012年12月27日,重阳投资和国泰君安推出了对冲产品“君享重阳”,自成立之日起,该产品净值稳步上扬,至今年9月18日累计实现收益31%,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变动幅度为-1.31%;今年7月26日,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外贸信托-重阳对冲1号”,截至9月23日也有了1.52%的涨幅。
而朱雀投资也不甘落后,其分别于去年12月以及今年5月、6月、7月、9月连发5只对冲策略产品。
对冲产品的兴起得益于A股市场游戏规则的改变,就如同方正富邦基金资深量化策略师丁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言,“对冲意味着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改变了,以前只有做多才能赚钱,现在做空也可以赚钱,因此一定会出现各种以做空为牟利手段的机构。传统投资都是一些高风险的资产,主要针对的是可以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未来追求安全的资金越来越多,必然会带来对冲类产品的大幅度增长。”
公募大佬转投私募暗流涌动
王亚伟在离开华夏基金后成立私募基金无疑是2012年基金行业的一大热门新闻。
2013年,一股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的浪潮再度暗流涌动。
今年二季度,多位公募基金大佬的离职引起市场关注,包括原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刘文动、原嘉实基金投资部总监刘天君、原交银施罗德史伟、原平安大华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经理颜正华、原天弘基金高喜阳、原汇丰晋信廖志峰、原信达澳银周强松、原中银基金彭砚等。
更有消息称,刘文动、刘天君等公募明星离职后将成立自己的私募公司。
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还有博时基金ETF及量化投资组投资总监王政去了万向信托,算是半个 “公转私”,不过目前还未出现明确的“公转私”浪潮,但私募无疑是公募基金大佬离职后的一大选择。
该人士认为,待遇差距是此前公募精英转投私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行情转暖之时,此前作为避风港的公募基金所能提供的薪酬与私募行业的高收益相比已形同鸡肋;此外,工作繁重以及基金排名、赎回等造成的压力也是他们选择离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王亚伟就曾在非公开场合表达了对于基金排名的反感。
然而,“公转私”后公募精英的道路并非都一帆风顺,近年来就有6名私募基金经理的产品遭遇清盘。上述人士称,“一方面公募和私募产品在操作风格上会有差异,而此前公募基金强大的后援团队在私募中普遍不存在,因此难言‘公转私’就意味着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