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出牛股”,这句话在资本市场已被反复验证,也成为众多投资者长期信奉的圭臬。消费股中,除了传统的“喝酒吃药”,从歌尔声学到德赛电池、再到新贵乐视网、欧菲光,消费电子行业不少个股也是牛气冲天。
但有别于传统的食品、饮料、医药个股,因为“高精尖”的复杂特性,加上技术换代周期极短,消费电子行业个股的投资节奏更难把握,因苹果概念而走牛的莱宝高科股价走熊已近三载,即是最好的例证。
尽管难度不小,但消费电子行业的投资路径仍有据可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消费电子股崛起、分化、失落、前景四个方面,分析了行业龙头股的兴衰周期,以期找到消费电子行业牛股的基因,或规避其中的风险。
崛起密码
从功能机到智能机技术革命激发新需求
纵观近几年消费电子行业的佼佼者,胜出者多是潮流的领跑者甚至创造者,苹果如此,三星亦如此,而跟随其后的一大批产业链上的公司,也都能够分得一杯羹,赚得盆满钵满。
HTC并非创造者,但却是公认的领跑者,它是Android大家族的老成员,一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那么它的兴起是怎样一种历程呢?
案例:HTC成功“逆袭”
提起HTC,投资者应该并不陌生。作为出生于中国台湾的一家科技企业,HTC凭借创新能力,从一个小小的代工厂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代工和生产厂商之一,其股价也在2006年一举突破千元大关(1新台币约合0.21元人民币),成为台北股市16年来第二只突破千元的股票。
HTC的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功能机向智能机进化的浪潮。
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多点触控技术、电容屏应用、大量APP的支持让人们发现这个新产品除了可以打电话,还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紧随苹果之后,2008年9月,HTC在纽约与Google、T-Mobile同台推出了全球第一款搭载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T-MobileG1。正是这款手机,将HTC推向了行业的巅峰,其股价也一路上扬,市值一度超过了老牌手机巨头诺基亚,成为与iOS系统对抗的Android阵营中最核心的成员之一。
2011年11月,美国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大的美国市场,HTC一度击败过苹果,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智能手机厂商。
类似于HTC,以“首吃螃蟹”的精神,通过技术革新拉动消费需求进而引爆潮流的案例,在A股市场并不少见。
作为2010年时最纯正的苹果概念股,莱宝高科曾经的辉煌丝毫不输于现在的歌尔声学。2010年下半年,因为iPhone4大卖,被称为A股第一苹果概念股的莱宝高科在当年三季度独树一帜,股价拔地而起。2010年10月~11月,莱宝高科甚至出现了1个月内股价翻倍的爆发式行情。
2010年3月,汉王科技以41.9元的价格登陆中小板发行上市,首日开盘价即高达78元。随后在高科技成长概念的助推下,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时达到175元,而其主打产品电纸书也曾一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受智能电视概念推升,乐视网今年以来股价从9.53元(前复权)一路飙升至最高时的52.05元,涨幅超过440%,成为今年的大牛股之一,目前其P/E超过了100倍。
动因:革命性产品更有机会
时代进步至今,新兴的消费电子层出不穷,在面对各种消费产品和信息冲击时,投资者该如何去判断一个消费电子产业能够兴起呢?
“是否有投资价值,就要看这个产品或产业,能否给人们的交互或其他方面带来革命性变革。”齐鲁证券分析师刘易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比如说之前的触摸屏,就是对鼠标输入方式的一种替代,而现在智能穿戴、谷歌眼镜、体感游戏产品等,也是对输入输出方式的一种变革。
“由于之前智能手机获得了市场认可,接下来这些具有传承性的产品,也会容易被市场接受。”刘易说。
“当然,投资者也需要关注新产品是否符合政策导向。”刘易指出,当多重因素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时,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就更大。
不过刘易同时指出,由于目前国内仅有简单的数据输入,没有对这些数据作出有效有价值的分析,再加上基础数据本身还在建立,所以可穿戴设备产业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类似的新技术还有物联网等,这些技术能够令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目前硬件软件都还没有配置到位。”
启示:从渗透率看成长潜力
当然,一个产业在不同的阶段,投资效果也不尽相同。
据刘易分析,新产品的成长性可以用市场渗透率来大致考量。如果市场渗透率在10%以下,说明市场对它的关注度还比较小,这个阶段它的成长性不高;如果市场渗透率达到10%~40%,那么该产品乃至整个产业都将迎来高速成长,市场也会热情追逐;当市场渗透率超过40%之后,该产业就基本到了饱和阶段,这时如果没有更大的技术革新,产业大致会处于平稳增长状态。“比如说目前的智能手机就是如此,其市场渗透率超过了50%。”刘易举例说。
广东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子行业分析师也有类似观点,该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凡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导入期,之后未必一定能够发展好,这首先得看供求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得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一开始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所以需要引导,就像智能手机一开始需要企业引导,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另一方面,就得看供方是谁来做产品,因为不同的企业获得的资源、对行业发展格局的把握、对自身的定位都有所不同。在导入期之后,就会依次进入成长期、成熟期、衰弱期,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完成了导入期,甚至到了成长后期。
上述说法恰好印证了HTC最初的繁荣和如今的衰落。公开信息显示,虽然2007年iPhone已经问世,但是2011年 末 移 动 战 略 公 司Visionmobile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多数用户仍在使用功能手机来打电话和获得数据,虽然2010年和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增长,但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仍只有27%。换句话说,苹果2007年开创市场后,HTC再于2008年9月伺机介入,正好享受了高成长阶段前期的黄金时期。
分化密码
欧菲光取代莱宝高科 技术升级导致龙头易主
HTC的“倒V”型K线图让看过的人记忆深刻。实际上,HTC发展成长势头向下的时候,智能手机产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期。
而A股市场的莱宝高科与欧菲光之间的接力也是如此,莱宝高科开始没落的时候,触摸屏概念依然火爆。由此可见,产业兴盛之时,技术的更新依然可令“城头变幻大王旗”。
案例:专利卡壳成HTC转折点
HTC戏剧性的逆转发生在2012年。据咨询公司高德纳(Gartner)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HTC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至4.7%,其销售量也下滑至3210万部,而同一时期,全球智能手机却以2.07亿部的销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较2011年大幅增长38.3%。随着联想、华为、中兴等品牌的异军突起,HTC也被挤出国内十大手机品牌之列。与此同时,HTC的股价也从2011年4月的巅峰跌落了近九成。
与苹果公司那场侵权官司的落败,成为HTC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2011年12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HTC侵犯了苹果指控的10项专利中的1项,而涉及此项专利的所有智能手机,自2012年4月19日起,都禁止在美国境内销售。对于曾经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HTC而言,这样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有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这些侵权官司更多的是企业对技术的封锁和对企业创新力的拷问。
翻开过往新闻,能够看到不少三星与苹果之间的“专利大战”。2011年4月,有外媒报道称,苹果起诉三星侵犯了其专利和商标权,诉称被告的Galaxy系列手机和平板电脑“生搬硬套”地抄袭了iPhone和iPad的设计;同年同月,又有外媒报道,三星在韩国、日本和德国对苹果同样提起了法律诉讼,除此之外甚至在美国本土,三星也对苹果提起反诉,称后者侵犯了三星的10项技术专利;2011年7月,苹果向ITC投诉,要求禁止进口三星电子的各种电子设备,而在此之前,三星先在韩国提交了投诉,试图阻止进口苹果的iPad和iPhone……
之后两者来来回回,“专利大战”不断升级。其实,无论输赢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这个“卡位”必须进行,因为已经有了HTC的前车之鉴。
在对HTC的反思报道中,我们能够看到诸如手机产品定位模糊、营销投入不够等种种总结,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专利上的卡位失败,是导致其转折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技术升级能令一批公司起来,也可令一批公司沉沦。
A股:莱宝与欧菲光的更迭
至于A股市场,最典型的案例应该要数莱宝高科和欧菲光。
在触摸屏行业,2011年之前的莱宝高科是毫无争议的王者。莱宝高科主营ITO导电玻璃和彩色滤光片(CF)的生产和销售,由于苹果手机兴起,导电玻璃自然成了主流,有着成熟技术的莱宝高科受益匪浅。
不过触控领域的技术变迁总是日新月异,最终,随着iPhone5的in-cell技术推出,ITO导电玻璃成了“弃儿”。
反观莱宝高科,有分析指出,患了大客户依赖症的莱宝高科,在核心竞争力缺失的背景下丢失了客户份额,才恍然发现ITO导电玻璃技术再也不能一招鲜吃遍天,自己也需要转型。目前,莱宝高科现已转向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项目(OGS)的技术路径。但是很可惜,莱宝高科欲做OGS触摸屏的增发方案直到2012年底才被证监会通过,已然慢了数拍,这也难怪其股价自2011年便开始走下坡路,从2010年底的50元陆续下滑到了15元,光环不再。
再来看欧菲光,虽然该公司拥有多种技术储备,但主攻方向为成熟的ITO导电膜技术。该技术非常成熟,也就意味着成本低招人喜欢,在OGS、in-cell、on-cell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不算高端的技术反而迅速占据有利地位,得到了资本的认可。盘面显示,从2012年9月iPhone5推出算起,短短7个月的时间,欧菲光的股价从20元飞涨到55元,累计涨幅接近180%。
启示:技术更新需紧跟市场节奏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即便智能手机仍在高速发展,但领头羊仍然可以风水轮流转;即便触摸屏仍受追捧,但龙头也是可以轮流来当。
刘易认为,技术的更新是否跟得上步伐,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欧菲光,它本来是做光学膜的,后来根据市场需求做起了电阻屏,再后来发现电容屏是主流,又立刻进行了技术升级,在不断转型中,欧菲光的客户具有粘性,也切入了大客户的供应链,所以才走出了翻番的行情。
对上述说法,前述广东电子行业分析师也表示认同。他认为,一个好企业应具有多种基因,除了技术储备外,还包括管理团队、市场结构等。比如说歌尔声学,该公司的管理团队很优秀,客户结构也多为大客户,再加上其快速的技术更新和技术服务,客户粘性不断加强。
“声学领域本身门槛较高,歌尔声学在市场洗牌中脱颖而出,切入大客户供应链后,才有了之后的高速成长。”上述分析师表示,目前声学领域格局基本已定,一些小企业是没有办法去挑战和卡位的,这也是歌尔声学股价多年来持续上攻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中,也分不同类别的公司”,上述分析师继续分析道,比如智能手机领域,谷歌、苹果是创新型公司,这类公司会引领市场,做到市场的老大;三星虽然创新能力不如前两者,但其有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综合实力使其也能够赢得市场地位;至于HTC以及国内其他一些手机企业,创新性没有,只是跟着行业潮流走,如果行业好尚可,若行业增速放缓,这类企业就会遇到发展瓶颈。
“当然,国内企业一般会通过自己的定位来抢占中低端市场,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划分自己的定位,分享能够得到的蛋糕,这些企业也能够活得很好。”上述分析师称。
失落密码
汉王兵败电纸书技术“脱节”竞争力受创
当一种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被打开的时候,这意味着消费者的钱包将为新的产品而“消瘦”;旧有产品失宠,将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可能牵涉到企业的生与死。HTC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技术方面的短板对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的根本性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与产品之间并不具备天然的逻辑关系,好的技术不能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也只能锁在文件柜里等待“发霉”。因此,投资者在甄别消费电子企业的价值时,需要考虑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案例:iPad“绞杀”汉王科技
175元/股——K线图顶端的数字,记载着汉王科技曾经的辉煌,但这个数字同样也是投资者无法承受之重。作为昔日成长第一股,汉王科技最新股价只有27.36元(后复权),较最高点跌幅超过八成。
股价重挫背后,是业绩的持续下滑。直至2013年上半年,汉王科技的经营仍无实质性好转,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1.39亿元,同比下滑23.29%;净利润亏损3386.36万元,同比下降82.36%。201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高达6.74亿元,净利润为8687.92万元。仅三年时间,汉王科技就从绩优股变成了绩差股,这样巨大的落差让人唏嘘不已。
汉王科技的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是iPad的冲击。汉王科技主营电纸书,但iPad阅读体验更好,功能更加全面、强大,这就像是看了彩色电视不想看黑白电视,用了智能手机不想回归功能手机,当消费者拥有了iPad时,自然也就无法重新拿起电纸书了。
启示:技术不完全等于竞争力
让人诧异的是,汉王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并未提及iPad这位强劲的竞争对手,仅列出了亚马逊和SONY两位电子阅览器同行。前述广东的电子行业分析师就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是毫无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另一面则是并无太多竞争力的产品,市场的选择肯定很明确。人们认为汉王科技败于苹果,但是就算苹果不出现,三星、谷歌、联想的出现就无法威胁汉王吗?最终还是体现出自身的竞争力缺失,产品并未被市场认可。”
也有投资者表示,汉王科技研发实力很强,公司近年来也注重创新,专利极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截至2012年度,汉王科技共获得专利授权119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外观设计专利11项。另外,公司还于报告期内获得3项软件著作权。毫无疑问,汉王科技并非一家不懂创新的企业,但公司为何还是会败给竞争对手?
对此,上述分析师表示,“其实电子行业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技术涌现,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会被市场接受,也不是所有的技术都会应用到产品中去,专利体现的是企业的研发水平,但并不代表这个企业就能有效地将技术变现。”
回到触摸屏的案例上。单从技术上来讲,OGS、in-cell、on-cell技术要比ITO导电膜更加“前卫”。前面三者少了单独的导电层,能够做到比传统技术更薄,这样就能释放更多的空间;由于减少了层与层之间的物理空间,层之间的外来光线反射减少,可视性增强,透光率都将有明显提升。
但市场并不总是选择最先进的技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OGS、in-cell、on-cell技术在良品率上面出现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苹果破天荒启用3家触摸屏供应商(一般是2家)的原因,即便如此,当时还是出现断货的情况。另外,同样是由于技术不成熟的原因,在抗噪方面,上述三项新技术也要额外考虑抗噪的解决方案。
有分析师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实市场最终会有一个“用户体验+成本”的综合性选择,不一定技术最好的就最流行,也并不是说成本最低的就最流行,这就像iPhone5当时推崇in-cell,但这个技术由于良率不高,成本很高,这对市场来说无法承受,“如果性能没有实质性的飞跃,高成本的超前技术企业一般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前景密码
接力智能手机穿戴式设备成新蓝海
随着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不断放大,智能手机市场也由蓝海变成了红海,过往的高增长已很难复制。于是,市场将目光瞄向了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厂商们冀望打造出一个新的蓝海。
现象:巨头瞄准穿戴式设备
自从GoogleGlass发布以来,科幻片中的场景变成现实,各种可穿戴设备开始涌现,包括苹果和三星在内的多家消费电子制造商宣布了智能手表计划。国内不少厂商也纷纷跟进,甚至近日有媒体报道,宇龙酷派也透露即将推出首款Coolpad智能手表。
JuniperResearch预计,2017年可上网的穿戴式消费电子产品销量将达到7000万个,远高于今年的1500万个;IMSResearch预计,到2016年,全球穿戴式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有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巨头纷纷抢滩可穿戴式设备,证明其前景的确被看好,都希望复制苹果公司引领智能手机那股效应。与其说各巨头抢占的是可穿戴市场,不如说抢占的是消费电子产品的下一个制高点。
操作:投资节奏“三部曲”
不过从盘面可以看到,不少可穿戴设备概念股早已被高高炒起,对于一个新的题材,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呢?
对此,刘易认为,一个题材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一个预期的形成,就智能穿戴概念来讲,这个形成期为今年上半年,这段时间会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其次是预期验证阶段,这段时间不但要有新产品做出来,而且产品还要反映到业绩上,“人们会关注什么时候出现新产品,新产品在业绩的占比是否会不断提升”;第三个阶段就是超预期阶段,在第二个阶段里,真正投资做事的企业会脱颖而出,而一些搞噱头的企业此时会原形毕露。
另据某私募分析师介绍,如果没有业绩体现,相关概念股将淡出市场的视野,但在炒作之初,市场看重的是预期,很少甚至不会关注业绩。“比如说智能穿戴和体感游戏,试水产品估计会在明年上半年出现,谁是真正投资做事,谁是搞噱头,到时候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