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0月1日起至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行政处罚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经实行了近一个月,目前已有5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受到处罚或正被调查,平均每天有两家公司“遭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授予所有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这表明,在证监会的一系列改革中,地方派出机构正承担着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任务。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不少上市公司的问题出现在“信息登记不全”等小问题上,但监管部门对此却是“小题大做”,这将促使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越来越规范。
监管力度空前加强
2013年7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印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行政处罚工作规定>的通知》,决定授予所有派出机构行政处罚权,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派出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正式启动。
对于新规,证监会表示,该方式将有利于合理配置证券监管系统资源和发挥派出机构一线监管工作优势,提升辖区监管权威,落实辖区监管责任制。而根据授权,除大案要案、复杂疑难案件以及其他可能对当事人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仍由证监会机关负责审理外,派出机构将按照规定对管辖范围内的自立自办案件进行审理,实施行政处罚,并由证监会行政处罚委负责备案。
目前,处罚权下放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处罚权下放使得上市公司遭调查和处罚的频率明显加快,遭调查和处罚的企业明显增多。
据东方财富Choice资讯统计显示,十月份以来,已经有20家上市公司发布“违规违纪”类公告,这20公司“违规违纪”的公告内容主要包括各类《警示函》、《行政处罚决定书》、《处分》等。比如万福生科收到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是财务造假等情况。
此外,被出具 《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还有水井坊、福日电子的股东等;比如,曙光股份被辽宁局出具警示函,其原因是公司董事会授权委托不符合规定、部分子公司存货未按规定进行减值测试、个别子公司现金核算不规范等;再比如,深交所对*ST生化大股东振兴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史珉志予以公开谴责的处分。
除上述20家已经受到惩罚的公司外,不少公司正接受调查或正被予以“行政监管”。
10月16日,三峡新材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稽查通知书;大有能源也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10月23日收到证监会《调查通知书》。此外,水井坊、天津磁卡、吉峰农机、上海物贸等公司也遭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
金山开发、中路股份、上海辅仁、振华重工、智云股份、湘鄂情等,均遭到了各地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一个月来的公告发现,大概有5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违规被查被罚的公告,平均每天约有两家上市公司“遭殃”,监管力度之强可谓空前。
内部治理“无小事”
上周五,在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阐述了当前证监会的监管流程。
证监局在收到投资者的投诉举报后,按照《信访条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访工作规则(试行)》的相关规定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证监局将通过要求公司自查、中介机构核查、进行现场检查等方式,对投诉举报问题予以核实,并根据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经核查,发现公司存在不规范问题的,将采取出具监管关注函等日常监管措施,提醒公司改正并完善;公司存在违规行为的,将采取责令改正、出具警示函等行政监管措施;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将移交稽查立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证监会及各地方证监局的监管越来越细,不少上市公司都因为内部治理等“小问题”,而被关注甚至予以处罚。
比如,山西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就发现了山西三维存在“部分股东大会会议记录上缺少董事会秘书、董事和监事的签名,缺少股东发言要点及对检票过程的记录”;“个别董事会会议记录未妥善保管,缺少授权委托书,或授权委托书仅有委托人签字、未列明委托事项及期限,董事发言要点记录不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未占到1/2以上,且无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记录”等问题。
而河南证监局对隆华节能的现场检查中,也发现了公司“部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记录无参会人员发言要点”、“《公司章程》中董事会对向其他企业投资的决策权限的规定不完全一致”、“公司审计部独立性不足”、“个别内控程序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面对监管部门越来越细的监管,不少上市公司在内部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进。比如,10月份,中新药业发布公告称 “加强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任子行则规范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和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
创业板公司治理待提升
“现在上市公司都很重视内部治理。”某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内控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内部治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对于民营控股企业来说,内控的好坏决定了企业能否摆脱家族企业的弊病;而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来说,内控的好坏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此外,内部治理情况都是要打分考核的,这对内部控制负责人也是一个检验。目前很多上市公司董秘就是内控负责人,内控好坏直接决定了董秘是否称职。”
实际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市场都知道。对一家企业而言,内部治理上的一个微小漏洞,足以让其从巅峰滑落至谷底,甚至消亡。从10年前美国的“安然事件”,到A股市场的万福生科造假上市事件,内部治理不规范的企业的危害可谓是触目惊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 “2013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之“最佳内部治理奖”评选中,投资者从“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义务;实际控制人长期大力支持上市公司发展;建立健全经营层的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以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最高宗旨”等多个方面评选出了50家企业入围该奖项,这其中,没有一名投资者将“最佳内部治理奖”提名给上市券商。也只有一家创业板公司——宋城股份入围该奖项。这也表明,当前投资者对券商和创业板公司的内部治理并不满意。
相反,银行、地产公司入围“最佳内部治理奖”的比较多。比如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万科A、华侨城A、宋都股份、南国置业、万通地产等。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银行、地产平时的曝光率比较高,也更贴近百姓生活,投资者往往更能够看清这些公司,其较为透明的运作赢得了投资者更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