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一个月。这个意义不亚于在深圳设立特区的自贸区,其运行一个月以来,引起高度关注。
“自贸区挂牌近一个月,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近三万人次。”这是上海市长杨雄在10月27日的第二十五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数字。另据了解,目前已有8家中资银行、5家外资银行进驻上海自贸区,4家期货公司在自贸区设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子公司。此外,作为保障,国庆假期开始之前,有关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就已密集出台。
不过,自贸区内各类企业热盼细则出台,有银行人士称,目前分账核算系统尚未获批,仍需等待,自贸区内银行暂时无法开展自贸区新业务。
自贸区政策陆续出台 细则尚待明朗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陆续推出,引发全球关注。对于自贸区这一先有概念、再有论证的政策红利试验区,其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过程则是对现实、理性的回归。
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庆假期开始之前,有关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就已密集出台。最先公布的政策是在挂牌当日被推出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负面清单是上海市政府方面制定,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只是负责“指导、支持”。
在“负面清单”公布的同期,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六大开放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办法、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等各项政策陆续公布,让市场的眼光更多聚焦到上海自贸区上。
9月29日,文化部、银监会也下发通知,明确了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若干工作细则。同一天内,证监会、保监会亦下发系列支持期货证券业和保险业自贸区建设的政策。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发改委、商务部、一行三会等大量监管主体,因此相关政策的起草、论证和拟定过程必定有复杂的政策博弈过程,自贸区管理的细则出台缓慢亦凸显出政策博弈之困难。
尽管月底有政策出台的预期,但眼下关于自贸区的许多具体政策仍在辩论中。上海市市长杨雄近日也在公开透露,“负面清单”今后还会逐年调整。
政策落地系关注焦点
政策出台后,如何落地,也是各类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比如,证监会此前发布的《资本市场支持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若干政策措施》显示,证监会支持区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展面向境内客户的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柜台交易,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期货投资。
依托上海自贸区搭建境内外衍生品交易双向平台,无疑是期货公司的当务之急。政策公布之后,国内不少期货公司开始咨询、研读上海自贸区内的各项改革政策,探讨和畅想可以在自贸区内开展的各种创新业务。不过,具体怎么执行、业务创新如何推进还需要等待政策细则的明朗。
“证监会的文件中,没有明确自贸区内的期货公司营业部是否可以代理境外期货业务,或者代理境外客户参与境内期货交易。此外,很多有套保需求的境外实体企业尚未进驻自贸区,目前在自贸区设立期货营业部的意义还不太大。”国内某期货公司市场营销部相关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目前保监会出台了八大举措支持自贸区建设,但可以看出,举措中出现频率最高词语就是‘支持’。”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粟芳日前接受媒体时公开表示,但其具体做法、具体支持措施还没有。所以八大举措可以说是保监会对支持自贸区建设所作出的表态,而究竟如何做,怎么做还需要政府部门继续出台一系列更有操作性的政策。
此外,目前出台的各项政策,大多被认为缺乏实质性的突破。例如,在银行开放方面,尽管已经有十余家银行获批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分行或者支行,但这些银行想要正式开业,为那些涌向自贸区的企业提供自贸区外还没有的金融服务,还需要等待各种具体细则的出台。目前一些针对上海自贸区的政策缺乏细则,尤其在金融改革的进程方面。而在自贸区被寄予厚望的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实际上存在资本套利的风险。
因此,更实质性的政策被寄予了希望。
上周,备受关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口税收政策终于浮出水面。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三部委于10月15日对外公布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内容涉及进口飞机增值税率、加工后转销内地征收进口环节税和减免生产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的进口税以及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等方面。
另一方面,记者获悉,央行针对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方案细则已于前期完成审批,将于近日择时公布。据悉,方案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四个方面,都将出台实质性的具体举措。但从整体方案来看,央行仍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推进的原则,推进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