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深水区改革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改革新里程扫清了思想障碍,拓展了巨大空间。
首先,全会对改革做出了空前的政治评价,对于凝聚全社会共识具有定盘星、压舱石的作用。
全会高度评价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其中“重要法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最鲜明特色”的提法由“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一句演化而来,后者在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十七大报告沿用。把“新的伟大革命”、“最鲜明的特色”、“关键抉择”、“重要法宝”放在一起,作为评价改革开放的关键词,体现了党中央对改革的笃定坚持和充分自信。这一表述是在向世界宣告,当代中国就是一个“改革的中国”,是“敢于担当的中国”,是“和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
这是对改革怀疑论和摇摆说的有力回应。
第二,全会对“改革向何处去”给出了充分解答,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要件,为新一轮改革提供了指南针和方向盘。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究竟要把国家、民族、家庭、个人带到何处去?这是关系到改革性质、成效、落脚点的核心问题。在继续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作为总目标的要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毫无疑问,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一国实力的具体表现,是一国社会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支撑,也是民生幸福的根本基础。政权如果涣散、僵化、无力,民生必然沉沦,这已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所以,这一提法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堪称指南针。
全会也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也是指南针。
全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改革路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改革落脚点。释放全社会各层面、各领域、各群体直至每一个人的活力,让发展成果公平分配,就要掌握好方向盘。
第三,全会阐明“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牵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抓住了改革的总枢纽。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单单指经济体制改革,但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牛鼻子、总枢纽。这是因为,“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决定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求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全会提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会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历史经验特别是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说明,市场机制的充分释放和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一样重要,不可偏废。一个制度好不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是否协调、互补就是标志。要通过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同时也要推动政府转型,让政府归位尽责。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把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改革诉求,就可以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
第四,全会确定了两大抓手,即“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这相当于给改革配备上牵引机和排雷队。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显然,新一轮改革牵扯利益广泛,必将波澜壮阔,既要大胆决策,稳妥推进,也要及时处理进程中的棘手问题,必须有一个专门的高层机构履行“民主集中制”,发挥领导和牵引作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意在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虽然这一阐述是在“创新社会治理”章节里提出的,但国家安全的范畴应该更广,包括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网络安全等等。这一机构的作用是防范风险,相当于“排雷队”。改革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保障国家利益的安全,所以既要改革之剑,也要安全之盾,这是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两大抓手。
通观全会公报,可谓涵盖了未来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重大问题,改革的力度深度之大超出预期,部署周密有序且富有创造性。随着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中国改革将开启新的伟大航程,春天的故事将续写崭新的篇章。让我们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更加自信的中国!(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