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对话网贷公司CEO:P2P平台疯狂圈地 跑得快死得更快

2013年11月15日 07: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边是“淘金者”赶搭P2P平台,一边是P2P企业倒闭潮再度袭来,已经处在十字路口的P2P行业,未来将走向何方?《证券日报》金融市场版本期特邀五位P2P企业的CEO,解读这个行业面临的尴尬处境、监管思路、风控手段、发展模式。他们独特的观点、不同的视角,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开拓视野。

  主持人:于德良

  特邀嘉宾:

  有利网CEO 刘雁南

  人人贷CEO 李欣贺

  拍拍贷CEO 张 俊

  好贷网CEO 李明顺

  普天贷创始人 吴海生

  那些声称100%本金保障但是全靠在互联网上审核借款需求,赚取百分之几的平台费的网站最终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倒闭的怪圈。

  监管部门有充分的能力去判断在什么时间点开始监管,或者是以什么方式去监管,从而对这个行业是最有利的。

  投资者的收益有不同偏好。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P2P贷款今年有望达到去年200亿元规模的十倍,即达到2000亿元的规模。

  P2P的危机,如果给它一个根本原因,那显然就是没有经营好风险。

  P2P行业大洗牌

  不可避免

  证券日报:互联网金融炙手可热,而P2P行业备受指责和诟病。10月有15家P2P企业倒闭,20家陷入兑付危机。P2P再次陷入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哪里?行业屡屡曝出问题,恐怕不能只归咎于个案吧?

  刘雁南:早在4月份,上线仅一个月的“众贷网”倒闭之时,我预测会有更多的P2P网站陷入困境,P2P行业大洗牌是必然要到来的。

  P2P,尤其是网上的P2P究竟是否靠谱?我的判断很简单,那些声称100%本金保障但是全靠在互联网上审核借款需求,赚取百分之几的平台费的网站最终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倒闭的怪圈。为什么?因为只收3%-5%的平台费,却要担保100%的本金风险,在逻辑上就不合理。3%-5%的缓冲抗风险的能力太差。目前,靠互联网技术的手段降低违约风险的效果是比较一般的。

  “P2P天平”的左右两端都不容易做,什么都做,两端都可能是高成本。那些想浑水摸鱼的平台倒闭、相关人员逃跑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做法违背了商业最基本的逻辑,任何有悖于商业逻辑的做法不是长期的庞氏骗局就是短期的卷钱跑路。

  吴海生:P2P的危机,如果给它一个根本原因,那显然就是没有经营好风险。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没有经营好道德风险;二是没有经营好运营风险;三是没有经营好业务风险。因为没有经营好道德风险,很多P2P平台沦为平台创办人的提款机甚至诈骗工具;因为没有经营好运营风险,一些P2P平台资金链断裂或者专业的运营人才失位,导致企业无法为继;因为没有经营好业务风险,也就是没有做好风控,很多P2P平台坏账率超高,淹没在风险的汪海大海之中。但是,客观地看,这三种风险并非P2P平台独有,任何企业都要面临这三种风险,而从目前的比率来看,P2P平台的倒闭率甚至还是比较低的。

  P2P平台倒闭的敏感性在于:一是,这个行业很新,倒闭的企业往往经营不到一年;二是,其倒闭的波及面很广,涉及到广大投资人的利益,所以恶劣性要远甚于一般行业。在目前监管失位的情况下,首先平台经营者要有足够的道德自觉,同时要有足够的风控能力(这种能力既可能是自身的,也可能是外包的),这样的平台才会具备足够的安全保障。可喜的是,经营时间在一年以上的P2P平台,往往都比较稳健。而P2P平台近期的倒闭潮,其实也带来了不少积极意义。首先是教育投资者,不要盲目追逐高利率,高收益的背后就是高风险;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警醒现有的P2P平台,激励他们不断做好风险管理,在目前杂乱的行业环境中脱颖而出。

  张俊:现在说“P2P陷入危机”不太合适,就我的观察而言,10月、11月这些陷入危机的企业比如“天力贷”等不能算真正的P2P,只是利用了P2P这个概念。

  P2P有三个特点:一是线上。互联网的透明和规范为P2P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而绝佳的环境;二是不介入交易。平台始终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不提供担保(目前提供担保的平台大多是非法担保,因为其远远超过十倍的担保杠杆率),不非法发行理财产品,借入者和借出者必须直接匹配交易;三是小额分散。这是P2P投资的重要原则。

  反观国内的所谓P2P,大多数都是线下获取用户,线下审核,线上担保的模式。因为线下的不透明,借款人需要承担30%以上的高成本。这种业务模式无论从监管角度,还是从业务本身,都是不可持续的。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是要做P2P,而是要给自己融钱的公司。

  我预测,未来一年,80%-90%的线下+担保模式的公司都会倒掉。现在,只是一个开始。

  李明顺:我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拿P2P贷款来说,今年有望达到去年200亿元规模的十倍,即达到2000亿元的规模。从事P2P贷款的网站也增长了十倍以上,有了数千家。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十多家公司出问题,在整个行业中的比例还不足1%。所以,我们要以更加全面的观点来看待行业的发展,而不能以点带面评估出现的问题。

  希望“底线监管”

  而非“顶部监管”

  证券日报:针对行业现状,人们呼吁必须对P2P加强监管。您觉得加强监管是最紧迫的吗?政府应该定位于监管还是监督?如何防止“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

  刘雁南:我非常认同加强监管是目前行业最需要的。因为P2P不同其他的互联网产品,它是涉及公众利益的准金融行业,P2P行业存在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急需监管的介入从而规范行业的发展并更好地保护消费者。

  就目前来看,P2P行业对于监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监管的主体和法律的边界,明确什么样的做法属于金融创新,什么不为监管机构所允许;二是监管资金流动性,通过银行、三方支付等监管资金的来源、托管及归属,详细分析信贷活动实际参与的各方,从而避免P2P公司介入非法集资或者金融诈骗的可能性;三是设立行业准入门槛。目前行业鱼龙混杂的主要原因在于准入门槛较低,注册资本不受限制,业务开展不需审批,没有符合规定的专业从业人员,从事类金融业务却不按金融机构的要求接受监管。如果监管的到位,可以帮助P2P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显著降低风险并更好地保护消费者。

  在设计监管尺度的时候,我希望监管部门采用“底线监管”而非“顶部监管”的方针,严格控制监管底线但是不更多地设置创新的障碍,给P2P这样一个有积极意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多创新的空间,以达到“放而不乱,抓而不死”的状态。

  张俊:我们也期望未来整个行业会被纳入监管体系,以便行业能够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能够真正成为现有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

  我们也看到了监管机构的智慧,他们也担心因为不了解而采取了不恰当的监管方式,所以目前还是要依赖于行业自身的自律以及行业组织的规范。未来行业组织的管理规范可以为监管层提供有效的监管办法。

  过去我们经常说“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但现在我们看到监管部门对待有益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宽容。

  李明顺:互联网让以往的民间借贷从地下转为地上,这是一种进步。与以往民间借贷筹资的模式相比,互联网的筹资模式,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分散,这也是一种创新和进步。

  这种创新和进步,既有利于贷款人,也有利于出借人,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扶持。至于说是不是需要监管,我认为也是需要的,但监管方式需要创新和优化,与传统金融的监管方式相比,要更宽松更透明。政府部门应该多监督少监管,也就是说,政策要制定的是“什么不能做”,而不是“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坚决打击,除此之外,留出更多的创新的空间,让企业在创新中更有效率。

  李欣贺:互联网支付行业刚起步的时候,政府实际上并没有一开始就介入监管,而是等这个行业有了发展,优胜劣汰了,并逐步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规律后,再进行监管,这其实是非常高效的一种做法。

  现在监管部门对于P2P还都在观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在对这个行业进行调研,我认为高效的监管是基于对一个行业非常了解的基础上的。监管部门有充分的能力去判断在什么时间点开始监管,或者是以什么方式去监管,从而对这个行业是最有利的。

  事实上,监管明确性必不可少的原因在于:如果不确定门柱不会被移位,那么潜在的创新者势必会在投资新机会时缩手缩脚。

  跑得越快

  可能死得越快

  证券日报:目前P2P企业盈利的不多,大多持平或亏损。网贷行业跑马圈地式的扩张为危机埋下隐患,今后是否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张俊:现在P2P行业中,大部分的企业规模很小,这个行业目前其实都还称不上行业。

  现在还不到跑马圈地的时候。目前企业要做的事情是练好内功。我们过去投入了500万美元来开发信用识别和风险管理系统,投入到软硬件设施和人员的培养上。未来1-2年,我们还会至少投入1500万美元。这些将帮助我们极大地提升信用识别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运营能力和用户服务能力。

  2014年-2015年,市场会真正发展起来,那个时候才是真正跑马圈地的时候。但高速的成长对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后台系统没有准备好,那有可能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李明顺:从整体来看,大多数P2P贷款机构尚未盈利是行业的共识。网贷行业的发展会不会出现集体危机,现在还不好说,但这个行业与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差别,那就是产品并不太标准化。如果比喻的话,我认为做P2P网贷类似于开饭馆,由于每家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风险定价模型,正如每个饭馆有自己的厨师和特色菜一样,如果定位好自己的那部分客户群,我认为是可以做出各自的特色的。

  在中国,贷款市场规模很大,每年新增的行间贷款和民间贷款总额接近20万亿元,而现在的互联网P2P贷款才不到2000亿元,才1%而已。我们相信P2P贷款市场未来三年将一定达到万亿元级别的水平。

  风控底线在于

  有能力覆盖坏账率

  证券日报:好的风控是P2P企业的根本。就您的实践经验看,风控的底线在哪里?最佳风控模式是怎样的?对借贷方的线下审核是必须的吗?

  刘雁南:我始终认为,在金融行业不出现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一是用收益去覆盖风险;二是用机制去降低风险。目前完全依靠互联网去解决风控问题是不现实的,以下三个核心问题不能解决:一是想借钱又有能力还钱的靠谱借款人(多为小微企业主)没有习惯在网上搜索贷款,他们更多地是依靠线下的圈子,所以目前在互联网上主动借贷的人群有天然的“逆向选择”;二是无法判别在网上提交的信息的真假 —— 对于小微贷款来说,判别信息的真假是最重要的风险控制;三是贷款完成后没法做贷后管理。如果P2P平台在北京,借款人在青海,违约的成本是极低的,P2P平台的控制能力是很差的。以上这三个重要原因都告诉我们必须要有线下团队介入。但是P2P的意义就在于促进直接融资,P2P公司必须严守平台角色,不能介入交易以P2P为模式攫取高额利差。

  张俊:首先,风险控制是P2P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有效(效果和效率兼具)识别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判断其违约成本。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就看企业自己的能力。我们看到大部分的P2P企业采用线下审核的方式,他们认为我们国家没有信用体系,所以线下环节少不了。我认为这是一种旧思路,不够创新,脑子不够开阔。

  其实通过线上非见面的方式是完全可以去做到信用识别和风险管控的。传统的思路是去看一个人的还款能力,以小企业为例,可以去看这个人的房子、车子、厂子,看电表水表开工情况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指向一个指标——还款能力。拍拍贷看什么,拍拍贷主要看一个人的违约成本。一个人违不违约,更关键的是他的违约成本是不是低于你所给与他的额度。而决定一个人的违约成本的因素非常多,这需要你有足够大量的人群,大量的好样本和坏样本,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拍拍贷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去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核心优势。而要做到大数据,你需要扩展数据的维度。比如,传统的思路看一个人,大约100个数据维度之内就差不多了。而通过线上的方式,大数据的思维,我可以看一个人的数据维度多达千个,最多的有2000多个维度。这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李明顺:为了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我认为每家公司从事P2P贷款的机构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可靠的风险模型。至于什么是风控的底线,我认为基础目标就是能确保投资人的利益不受损,从直接的表现来说,就是能建立可持续性的现金流且现金流为正向回报的业务模式。

  好的风控模式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由于P2P是一个新的行业,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诞生和发展至今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而且也就是最近1年左右才获得了较高速的增长,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大多数P2P公司所积累的数据量和建立的模型还不足以用来客观评价。

  至于现在的借贷审核是不是必须要线下?我认为要视每家P2P公司的核心目标客户群情况而定,如果客户在线下,我认为也是非常必要的,至少有以下原因:第一,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央行的信用体系还不能让民间P2P贷款机构去调用查询;第二,许多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和账目体系,需要借助线下审贷人员上门服务,综合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第三,在资产评估方面,许多小微经营者缺乏金融机构标准意义的抵押物和资产证明,比如,一些小城市商户和农村经营者,虽然有资产(如农村土地、厂房),但这些资产不被传统的金融机构认可,但有可能被P2P机构承认。

  基于此,我认为必要的线下审贷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条件之一。

  吴海生:风控的底线在于公司有足够的能力覆盖自身的坏账率。一个有效的风控并不是保证平台没有坏账率,而是保障平台的坏账率在完全可控的范围之内。有的平台坏账率超过10%,看起来好像风控做得很差,但因为公司的毛利在30%以上,它完全可以覆盖这个坏账率,那么它的风控应该也没有问题。而对我们公司来说,因为毛利很低(因为借款人群体非常优质,他们不愿意承担过高的借款成本),就要将坏账率控制在一个非常严格的范围之内。

  李欣贺: 通过大数据建立一个有效的模型是一家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模型的建立,一开始,P2P企业基本都会面临着两大难题。

  第一是历史数据的空白。模型都要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但中国的个人信用贷款市场是在信用卡之后才开始建立,而美国的信用数据体系领先了中国两百年的时间。

  这么多年的经验下来,我认为对借贷方的线下审核其实是必要的。主要的原因还是目前中国并没有针对个人用户的以提供完整客户信用数据及信用分数为盈利手段的具备公信力的征信公司。事实上,在中国,部分重要信用数据没有一套通行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将用户的信用状况进行更加标准化的表述。此外,各种有效信息来源之间的通道并不通畅,信息碎片化程度非常严重,通过远程进行信用信息的收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P2P三种模式

  各有千秋

  证券日报:P2P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线下获债权线上销售;二是线上获债权线上销售;三是线下获债权并销售,线上转让,您认为哪种模式更适合国情,更有发展前途?

  刘雁南:我认为第一种在国情、法律合规双方面考量是更可持续的模式。 第二种模式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风控问题;第三种模式的法律合规性挑战更大。

  张俊:我们是线上获取借款人,线上评估借款人信用状况,线上为借款人进行风险定价,然后线上撮合借款人和投资者的交易。未来的市场格局,借款人不会永远承担30%以上的高利息,最终能够给借款人最低的借款成本、给投资者最高的收益的平台就会成为主宰。而能够带来这一切的都是效率和运营成本。毫无疑问,线上无担保模式在这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

  李明顺:在没有被时间充分证明的前提下,我认为无法判断谁是完美的风控模式。但我认为,每家公司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身的业务定位。如果你的团队在线下放贷风控和线上推广获客都很强,那就做线下获债权线上销售,以此类推,哪个强就做哪个。

证券日报:逐利是资本的本性。P2P投资者收益率普遍超过10%,有的达20%以上。无根基地满足投资者利润诉求,是P2P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吗?  

  刘雁南:应该说P2P作为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在风险一样的情况下收益比银行高是正常的,原因在于:(1)就像网购改变了零售,P2P打破了理财的中间渠道,把收益还给了投资人;(2)没有大型金融机构的高成本,把更多收益留给了投资人;(3)小额、短期的特点决定了靠谱的借款项目可以承受较高的借款利息;(4)利率没有市场化,小微商户对贷款的需求远过于银行供给,借款利息高于银行利息。当然,高于15%、18%的利息很显然就是不可持续的。不过与不可持续的利息相比,风控不到家才是P2P倒闭的主要原因。  

  张俊:投资者的收益有不同偏好。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必须要面对高风险。换句话说,一家公司愿意为你提供20%的收益率的时候,你需要意识到这背后有什么样的风险。最终,一些贪婪的投资者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但目前P2P的绝大多数的投资者还是理性的,让这些P2P企业倒闭的,肯定不是投资者。  

  李明顺: 高与低是相对的,不是10%就低,20%就一定高。比如,一个服装行业的个体户,在冬季到来前要进10万元的货,并可在三个月之后卖出变成20万元。那么,他三个月内可以支付2万元的利息。此时,该年化利息高达80%,你能说80%就一定高吗?如果没有这个所谓的“高”利息,那么就不能赚其余的8万元。

  至于P2P企业倒闭,我目前还不能获知那些倒闭的P2P企业是基于什么原因,但我认为,任何行业都有好公司和坏公司,任何行业都不断有公司开张和关闭。现在P2P行业确实很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我认为当前的风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道德风险;一些P2P进入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投机赚一把,根本没有考虑长期去做,这是最大的一种风险。第二是经营和技术风险;还有一些P2P从业者在进入这行之前,没有充分地准备好人才和技术,对风控技术的掌握是欠缺的,也没有完备的管理方法,那么,一旦出现坏账,就容易出现经营的问题。第三是竞争风险;考虑到市场很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P2P网站能在行业内取得龙头地位,那么,就会不惜代价去推广和烧钱,事实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现金储备和持续的竞争力,那么,这种烧钱将是致命的。(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 向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