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1日),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针对《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重点指出的船舶行业,工信部有关官员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的细化细则,包括不核准、备案新增产能,不得办理土地和岸线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等。此外,还将研究制订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鼓励船企兼并重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船企行业人士处了解获悉,中船重工、中船集团、大连船舶重工、招商局等国内大型船企都纷纷向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市场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共承接各类海工钻井平台订单24座/艘,合同金额近55亿美元。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大量船企进入海工装备制造后,其也将进入薄利时代,产业集中度必然提升。
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
我国船舶工业产能过剩主要由“十一五”以来船舶市场的高度兴旺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市场需求大幅下滑,产能出现严重过剩。
工信部有关官员称,2012年底,我国船舶约有产能8010万载重吨,产能利用率为75%。但是,据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仅为50%至55%,相较2012年降低了约20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国际造船业通常的产能利用率。
中船集团一位高管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1年全国产能高点时,实际造船完工量5000万吨,但当年实际产能已接近1亿吨。机构预测,2014~2020年,全球年均新船成交量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
据了解,全球造船产能约2亿载重吨,中日韩三大造船国产能占全球的90%。挪威柏拉图有限公司首席代表邵和平说,2013~2015年,全球年均成交量预计9000万载重吨,全球性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
上述工信部官员表示,下一步要控制新增产能。包括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新增产能的造船、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设施(船台、船坞、舾装码头)项目,国土、交通、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和岸线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此外,对船舶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进行分类清理,在满足总量调控、布局规划、兼并重组等要求的条件下,推动整合提升大型基础设施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转型转产。
目前,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订促进企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支持和培育优强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
船企转型谋突围
2008年金融危机后,船舶行业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中船集团上述高管称,目前各类船价继续走低,近期虽然缓慢上升,但受产能过剩影响,上升幅度有限,加之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船舶行业或将长期处于微利局面。
“按目前船价指数,我国造船企业经营接单已基本无利润。船价与各项成本费用倒挂矛盾突出。”中船协有关人士说道。统计显示,1~5月份船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4.5%,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9%,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1%;企业应收账款高达987亿元,同比增长8.3%。
今年1~9月,中船协监测的80家重点船企经营情况显示,其主营业务收入1823.1亿元,同比下降15.8%。利润总额49亿元,同比下降53.9%。
“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中船集团上述高管说。他表示,该集团正全力打造6大板块,包括海洋工程、船舶造修产业等。今年前10个月,该集团海洋工程装备实现接单超过140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自升式钻井平台、FPSO、半潜船等产品也获得订单。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出台多项政策,要求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生产力布局,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形成造船、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受高油价支撑,全海洋工程市场未来几年将维持兴旺态势,更多的中船企将介入这个市场。
据中船协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我国共承接各类海工钻井平台订单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约为54.2%和41.2%,成交各类海工工作船、辅助船53艘,占国际市场份额40%。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建军透露,2006年,该公司就实施从修船向海工装备建造转型,销售产值自2011年以来年年增长,截至目前,公司新订单达12.3亿元美元,全年接单将在20亿美元以上。
据悉,大连船舶重工、招商局工业集团、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江苏熔盛重工、上海外高桥造船、上海振华重工等国内大型企业都在上半年收获海工订单。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有关人士分析,虽然海工装备只有大型企业有能力获利,但是,中小造船企业可以为其作配套生产,这对于整个船舶行业有利。
“可预见未来国内的海工装备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远船务、中集集团、海油工程、中交集团和招商重工等大型企业集团之间,产业集中度必然提升。”庄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