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入“4G时代”或撬动全球通信市场格局
新华网深圳12月5日电(记者 王攀 叶前)中国政府主管部门4日宣布正式发放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
在中国本土通信产业巨头看来,由于在技术标准、频率分配、终端准备、网络设备准备等方面已基本成熟,中国4G产业明年将迎来市场大幅增长、终端设备批量交付的良好前景,而这也将进一步撬动全球通信产业市场格局。
“我们已为4G发牌做好全面准备,本月17日将在全球性推广活动上推出自主品牌的LTE全系列产品,全方位展示我们在4G时代成熟且顶尖的实力。”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海外业务负责人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球已经建成4G商用网络213张,全球4G用户数达1亿2千600万,而今年全年全球4G资本支出将达到243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79%。预计至2016年全球4G用户将超过10亿。
凭借雄厚实力和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的成熟经验,中国通信产业制造商被视为未来中国市场增长的最大受益者。
中兴通讯已经在全球获得65个LTE商用合同。而华为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球已建成的4G网络中,由华为负责建设、部署的达到100张。这就为中国国内大规模LTE网络建设储备了大量的服务专家队伍,本土化的交付团队将成为运营商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中兴LTE终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大规模布局,共有20多款LTE终端在全球上市销售,丰富的海外LTE商用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服务国内运营商。”中兴通讯海外业务负责人说。
对于全球通信产业市场而言,在4G领域提前布局、多年积累的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得到充分开掘的基础上,很可能给全球市场格局带来新的改变。以中兴为例,这家企业的4G研发起步于2008年,现已经掌握了多项LTE终端核心技术,在4G LTE领域的基本专利数量已经占到全球通信厂商的7%。
华为公司表示,自2010年以来,华为在相关领域的核心标准中贡献了428件通过提案,占全球总数的近20%;华为已在超过百家全球标准组织中担任主席、副主席等90个核心职务。
除了搅动通信设备行业的“一池春水”,4G的到来更成为运营商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拉动用户消费的契机。以行业普遍采用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为例,从2G到3G的升级,实现了运营WCDMA网的广东联通ARPU值超过100元,并且实现了从话音到流量经营的转变。记者从中国移动在广东试行的套餐方案看到,4G的最低门槛套餐已达128元。
随着4G牌照的落地,中国很可能快速追赶全球市场步伐,进而成为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4G手机市场之一。全球通信产业巨头爱立信最新发布的《移动市场报告》预测,到201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4G LTE市场,4G LTE用户数将达到7亿以上。
实际上,在4G牌照发放前,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中国移动已“悄悄”为使用香港版苹果iPhone5S和5C手机用户提供免费破解服务,以便使用4G网络。
与3G时代不同的是,早在4G研发和试验阶段,包括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和终端制造商都参与了标准设计和制定。因此,中国4G手机的推出将不再滞后于他们的海外竞争对手。
截至4G牌照发放,在市场正式销售的4G TD-LTE手机共4款,1款来自三星,其余均为中国品牌。中国移动方面披露,明年将推出千元级4G手机。
“4G产品会拉动整个手机市场的销量。而在这个产业链上,中国手机游戏、移动互联网开发企业和机构也会因为网络质量改善而赢得更多用户。”通信产业观察人士项立刚说。
(责任编辑:蒋柠潞)
延伸阅读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