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理财方式大PK:传统型 依然是主流

2013年12月23日 07:23    来源: 北京晨报    

  面对新品种、新概念,有的人愿意脱离传统的束缚,大胆拥抱金融创新,有的人则任凭市场风云变幻,他自岿然不动。从实际的赚钱效果与大众接受度来看,包括房产、银行理财、信托、定投基金以及国债等在内的传统型投资产品虽然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下有所示弱,但它们依然代表着最广大百姓主流的选择,不只是因为这些产品易于操作,还在于它们依然有着极强的保值增值能力。

  房地产:最不后悔的事

  “我那套房的税钱已经赚出来了”

  “幸亏年初一咬牙买了房,不然我这一年都白干。”在北京某国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80后”张女士迫不及待地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她今年做的最不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初“国五条”执行前买了一套房子,“临近年底,我向中介咨询价格,我那套房的税钱已经赚出来了,接近10%。”

  张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后,北京楼市急速上涨,去年还准备在南三环附近买一套小户型,春节回来后就只能买一套五环左右的小户型了,“当时又正赶上要出台新的税收政策,二手房交易的个税要大幅提高,如果这次再不出手,也许就再也买不起房子了。”

  “在网上看到专家说,房产税推开后,房价就不会疯涨了,甚至可能下跌,但目前来看,房子还是白领们保值增值的最好途径。”张女士告诉记者,她一年工资加各项福利收入也有近10万元,但在她看来,“再怎么赚,也赶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晨报记者 孙春祥

  ●点评:一声叹息……

  银行理财产品:托“钱荒”的福

  “一家三口欧洲旅行的钱挣出来了”

  说起银行理财产品,李佳(化名)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更让她津津乐道的是,尽管大部分钱都投资了银行理财产品,但收益颇丰。40多岁的她不仅是个上班族,还要负责家庭理财,被她称为“懒人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她是再适合不过了。

  “我这一年的收益率大约能够达到5%以上。投资了一年,我们三口之家一次欧洲旅行的钱是挣出来了。”李佳笑着分享着自己的投资心得:从不买3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而是在收益率高的时候,尽可能买期限长的,“毕竟理财产品募集期会浪费时间,实际上就是在降低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虽然是较为传统的理财方式,但今年的收益率却出现了极大的波动。今年3月份,银监会颁布“8号文”,明令银行控制“非标”理财产品的数量,严控风险。这让原本约在5%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骤然下降,一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甚至只有2%到3%。但是6月底银行“钱荒”事件,却让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峰回路转,一度高涨至7%以上。而如今恰逢年底,银行“缺钱”的状态依旧驱使着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再度飙高。

  银行日子不好过,却“造福”了百姓的理财钱袋。李佳说,自己也抓住了银行“钱荒”的机会,在年底时再度购进6.5%一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这大约能让我进账11万元吧,到期看这么一笔钱进账,感觉特爽。”

  李佳告诉北京晨报记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图个省心,既不用天天看,又可以不亏本。在她选择的理财产品中,配比多为低风险的产品,“买理财也得看产品投资的结构,我投的多是那些稳赚不赔的、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在去年也曾出现过多次亏损事件,但多以投资QDII、股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主,风险极高。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师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经过几年的普及教育,现在的百姓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较前几年相对理性,但银行也需提示投资者相关风险。

  ●点评:买理财也得看产品投资的结构。

  国债:跑赢“定期存款”

  “能安度晚年就行了,不追求高风险的东西”

  风险承受能力有高有低,对于一些已经退休赋闲在家的百姓而言,国债这个又古老又保险的投资品依然是不错的选择,原因很简单——它能跑赢定期存款。

  家住丰台宋家庄的刘大爷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与往常年份一样,他花不掉的退休金就会攒在一起买国债,基本不会有其他投资行为。“也偶尔在电视、报纸上看到市场上出一些新奇的玩意,但那些东西我们这些退休的人根本弄不懂,也害怕上当,所以不敢投资,还是稳当一些比较好。”

  北京晨报记者查询今年以来财政部公开发行的储蓄国债公告发现,虽然今年国债的收益率并不高,但相比定期存款而言,依然有一些优势。以今年发行的2013年第九、十两期储蓄国债收益率为例,三年期票面年利率为5.00%,五年期票面年利率为5.41%,分别较同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高0.75和0.66个百分点。虽然到下半年之后,有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开始将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但其利率水平依然较同期国债利率低0.325和0.185个百分点。

  “听说以后要出台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说,国家不给银行做担保了,而是银行自己给自己上保险,这样的话,如果银行不好好经营倒闭了,我们存款人的利益依然可能受损,虽然存款也能追回,但毕竟没有买国债更踏实。”

  刘大爷说他经常看报纸,看到国家正在推进金融改革,虽然市场上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多,但对他而言,“能安度晚年就行了,不追求高风险的东西。”

  ●点评:稳当一些好!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理财方式大PK:传统型 依然是主流

2013-12-23 07:23 来源:北京晨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