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年终理财产品收益纷纷上涨 明年流动性或紧平衡

2013年12月23日 08:38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范京蓉 徐赟

    年终考核大限逼近、美国启动量宽收缩、互联网“草根”理财产品热销……多种因素叠加下,银行间短期资金拆借利率近期突然上扬,银行发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高企,最高者超过了7%,直逼部分信托理财收益。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最近向市场注资是短期资金调节行为,预计明年流动性易紧难松的格局仍将延续。

  股份制银行理财收益纷纷“破7”

  正如此前市场的预期,银行的理财收益上周不断走高,尤其是三个月内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较上一周调高了一个百分点。中行、工行等国有大行的理财收益向6%靠齐,而股份制银行则纷纷“破7”,接近了一些收益率预计为8%的信托产品。

  如兴业银行深圳某支行对贵宾客户推送的信息显示,该行自12月25日起息的43天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为7%,门槛只要5万元。招商银行官网上发布的70天稳健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高达6.8%,起点是1元。民生银行一位理财经理说,年底前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还会更高,例如正计划于30日发行一款高达7.5%的短期票据型理财产品,但资金起点为100万元。

  据本报记者了解,与内地银行偏好用赠送实物争夺理财客户不同,深圳的银行机构在“揽储”上则挖空心思走“技术”路线。某股份制银行日前发行的一批理财产品起点不是客户熟悉的整数,而是出现了起点为33万、53万的理财产品。据了解,该行目的是促使原来的客户增加新的存款,如原来的30万在到期后必须增加几万块才能享受更高的理财产品利率。

  兴业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表示,银行年底提高理财产品收益主要和各行冲关完成任务有关,一旦过了12月31日则收益率会有所降低,但是在目前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也不会下降太多。他建议市民年前尽量购买3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享受当前较高的理财收益,规避下行风险。

  互联网理财产品大行其道

  年底前,针对草根阶层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持续升温,并以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收益率揽客。百度“百发”近日发起二期团购理财,自称年化收益率高达8%,最低投资门槛是1元,期限为一个月。据了解,此次百发服务后端对接的“嘉实1个月理财债券E”产品,绝大部分资产投资于银行协议存款。

  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一般为人民币3000万元,不但需要一次性存入,而且仅有金融机构才有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资格。通过嘉实1个月理财债券E,普通投资者1元即可享受与金融机构同等待遇,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快速集资效应。

  但也有专家认为,此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连续性有待观察。如果未来资金价格下降,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收益难以维持在8%的高位。

  某险企近日在淘宝发行的分红型保险产品更是自称“五年累计收益预计达到25%。”据了解,招商信诺天猫官方旗舰店日前发行的一款五年期两全保险,最低保费不足千元,但声称“该产品可实现5年累计高达25%的预期收益”。

  如果按照复利计算,5年25%的收益可能每年的平均收益在5%以下。对此,该公司回应称,保险不能等同于理财产品,毕竟它的本质还是一份保险产品,不能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做对比,“5年累计高达25%的预期收益,这是预期收益率,它也有可能会高于5%”。

  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收益率提法,理财专家刘彦斌日前在深圳友邦保险举办的高端客户理财论坛上表示,保险产品是长期投资产品,对其收益的衡量应该对照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如果高于该利率才值得投资;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参照则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明年流动性或维持紧平衡

  实际上,银行理财收益高企与近日同业短期拆借利率升高密切相关。12月18日,银行一周和两周的同业拆借利率在原来5%的高位上突然上扬,到上周五升至7%的高点,预示年底前流动性仍然维持紧张局面。

  长城证券分析师黄飚指出,上周流动性突然收紧起源于16日例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补缴的一次性冲击,此外临近年底,银行面临贷存比等系列指标考核压力,以及银行理财资金、同业资金到期所产生的接续需求,均对银行流动性构成不小压力,节前备付金的提前准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美联储QE逐步退出对国内流动性短期虽然影响不会太大,但长期来看可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瑞银证券分析师陈琦认为,在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平稳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基调应不会转变;流动性方面,资金面仍会继续维持紧平衡的状况,并且一季度不排除在个别时点出现波动。

  其他一些分析师也认为,央行公开市场观望性的操作,反映出央行当前社会融资总量不低、流动性总量充足的判断,进而继续中性偏紧货币政策的态度,与下半年锁长放短的货币态度一致,也更显示中上旬市场传闻的“宽货币”在中短期内没有可能性。

  相关新闻

  全年发行4万款余额10万亿元

  银行理财难逃内忧外患

  深圳特区报讯 数据显示,截至12月初,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10万亿元,2013年全年,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或将超过4万款。专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银行理财已成为我国居民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而随着监管趋紧、外部竞争加剧,内忧外患之下,银行理财“一家独大”的风光不再。

  银率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末,148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37943款,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合计36451款,外币理财产品1492款。按11月份113家商业银行共发行3676款理财产品的规模推算,2013年全年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规模超过4万款几无悬念,理财产品发行量同比增长有望超过30%。

  专家指出,随着监管趋紧和理财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银行理财也难逃内忧外患。

  2013年1月1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要严格监管银行理财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并提出“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等多条禁令;3月末,银监会发布“8号文”,提出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等严格要求。受此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度走低。

  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密集出台的监管新规,意在规范市场、防范风险,促进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优化。在监管的重压之下,银行理财产品“野蛮生长”的时代将成为历史。

  在我国存款利率偏低的情况下,银行理财已成为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而从今年6月以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跨界进入金融行业,以余额宝、百度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投资者广泛追捧。尽管银行理财在规模上仍然“一家独大”,但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早已风光不再。

  李永壮指出,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和理财意识的增强,包括证券、基金、信托、互联网金融在内的理财市场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财渠道多元化,资金向银行体系外流的趋势进一步增强,银行理财业务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新华)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