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市公司扎堆理财助推资金空转

2013年12月27日 07:25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李佳鹏

  年终岁尾,上市公司再现大手笔理财。据上证资讯统计,进入12月以来,共有91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其中,12月16日至24日,共有4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规模达54.78亿元。此前有统计显示,今年逾150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额突破千亿元,较去年增加十倍。上市公司疯抢理财产品折射实业不振,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玩空转游戏,而没有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上市公司理财热并非偶然。一方面,监管部门放宽了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使用范围。去年底,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该文件明确,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可进行现金管理,其投资的产品须符合以下条件:安全性高,满足保本要求,产品发行主体能够提供保本承诺;流动性好,不得影响募集资金投资计划正常进行。而在此之前,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均限于自有闲置资金,这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如此积极购入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提升密不可分。今年以来,由于整体资金面偏紧,各大银行的揽储需求带动理财产品收益节节攀升。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5%、6%左右,有部分高门槛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更高。而理财收益无疑有助于增加上市公司收入,扮靓业绩。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资产价格飙升,使得一些企业脱离自己的主业,赚快钱之风盛行。由于多重因素叠加使成本攀升,实体企业面临“成本太高、利润太薄”的压力,与非实体经济之间的投资回报形成巨大反差,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要素流向非实体经济。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大量上市公司将本该进行实业投资的资金用来赚快钱,而当尝到“钱生钱”的甜头后,部分公司开始热衷一手从股市融资“圈钱”,一手进行财务投资,使得大量资金“脱实入虚”加剧泡沫。

  毋庸讳言,上市公司理财热表象背后,是目前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玩空转游戏,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受调控领域,这使得货币信贷再宽松,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有限。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每一次所谓的天量信贷都似乎与他们无关,因为他们依然难以从银行借到钱。“钱荒”也正是近年来银行的过度扩张与资金结构性错配的注脚。

  此间已有观察家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最大的失衡就是“金融繁荣”与“实体恶化”,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尤其是“影子银行”导致“金融空转”,地方政府举债拆东墙补西墙,通过低息短贷购买高收益产品博取金融套利溢价,出口企业也通过贸易虚增进行人民币套利。

  “金融空转”不仅提高了实体经济经营者的融资成本,也使风险不断积聚。更为关键的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如同“皮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务之急是,降温房地产、地方政府高杠杆扩张和融资活动,改变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真正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邢晓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公司扎堆理财助推资金空转

2013-12-27 07: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